离开汪家后,余某也没有回家,他知道故意伤人是犯法的,他不想坐牢,本能使他越逃越远,并且这一逃就是17年。
在余某的内心,他是深爱着汪某的,这是他生命中的第一个女人,他也曾憧憬过和她安安稳稳地过一生,可谁也没有想到,事情就演变成了这个样子。
逃亡在外的余某心情非常的沮丧,他想过要回去自,但是他不知道汪某到底是死是活,如果汪某死了,那他就得赔偿一条命,如果汪某没有死,那自己这辈子也不可能再继续和她走下去了。
不管什么样的结果,都是余某不想要的,本能使他不敢面对这些事情,所以他干脆就远走他乡,辗转来到青岛打工。
原本余某是一个木匠,并且他的手艺非常的精湛,靠着这门手艺他能过得很好,可是为了躲避警察的追捕,余某不得不放弃这项谋生的技能,转而跑到码头上去做搬运工。
码头搬运工非常的累,赚的钱也少,但好在这里的老板都不要余某出示身份证件,为了掩人耳目,余某将自己的名字也改了,在这里一做就是十几年。
平日里,余某很少和人打交道,偶尔有些个聊得来的人,他也不敢和人深交,生怕被人知道自己的秘密。
在青岛的那些时间,也有好事者给他介绍女朋友,但余某想也没想就拒绝了,他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可能就进去了,所以这个节骨眼儿结婚,就等于害人。
最初那些年,余某下班后,一个人躺在出租屋里,常常会想起汪某,这个女孩子他爱了整整一年,却没想到落得个互相伤害的结果。
当时余某也不知道汪某是死是活,他常常想着,如果她还活着,很可能已经和那个湖南男朋友结婚了吧?说不定连孩子都有了。
想到这些,余某心里便会好受很多。
随着时间的推移,余某对汪某的愧疚也越来越深,他特别希望再见汪某一次,想跟她道歉,忏悔,获得她的原谅。
虽然余某一直没有落实这个想法,但他一直在存钱,想着以后用钱去弥补汪某。
整整17年,余某都形单影只地生活在他乡,这些年里,他最怕就是那些大大小小的团圆日子,别人家的热闹会映衬着他的孤独。
他想念自己的未婚妻,想念自己的父母,如果当初不是一时冲动,说不定事情还有转机。
随着时间流逝,这些年祖国展非常的快,余某也了解到,警察只需要一个名字就能查出他的底细,所以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面对一切的他,在平日里异常谨慎,用着别人的银行卡,别人的电话卡,甚至不敢坐火车和汽车。
尽管他如此小心,还是百密一疏,栽到了交警的手里。
被带到派出所的时候,余某的心一直跳个不停,不善言谈的他,一紧张便会结结巴巴,警察几个问题就让他露了馅。
这么多年,湖北老家的办案单位一直没有放弃过寻找他的下落,在得知余某落网后,湖北警方立刻派人来到了青岛。
在见到湖北警方后,余某问的第一句话便是:“她还活着吗?”
想来警方也没有料到他会问这么一个问题,于是想了想才点了点头。
17年了,余某一直都心存幻想,希望汪某还活着,希望她已经嫁给了自己喜欢的人,并且生育儿女,这样他的罪孽也会少一些。
可警方的回答却打破了他多年的幻想,余某当场崩溃,失声痛哭。
随后,警方就将余某带回了湖北,在汽车驶入崇阳县后,余某的情绪变得异常激动,眼泪一直不停地在这个汉子眼里打转。
案件进程走得很快,到达当地后,警方立刻就带着他来到汪某的家里指认现场,时过境迁,汪家人早已经搬离了农村的祖屋,当年的案现场还一直维持着以前的模样。
余某也没有想到,自己会以这样的方式再次来到汪家,当年他用来杀害汪某的那根柴火棍也依然躺在原来的地方,整个案现场保护得非常好,每一年警方都会重新对现场进行勘察和记录。
当年余某逃逸后,整个案子在当地闹得沸沸扬扬,几乎家家户户都知道这件事,这也给警方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除了警察以外,同样承受着压力的还有余某的父母,家里出了一个杀人犯,免不了会被别人戳脊梁骨,以往那些来往密切的亲属也疏远了他们,就连余某的兄弟姐妹在说亲的时候也受到了不少影响。
余某被带回湖北后,一直被关在看守所配合调查,余家老两口虽然知道余某回来了,却一直没能见到他本人。
当年为了给余某赎罪,余家父母常常提着礼品上汪家赔罪,但每次去都会遭到汪家的羞辱,他们的礼品也会被无情地扔出门。
对于汪家的心情,余家父母非常的理解,但他们还是每年上门赔罪,尤其是在得知余某落网时,余家父母当即又提上礼品到汪家去。
自己家孩子还活着,别人家孩子却去了多年,为了让汪家人能够放余某一码,老两口拉下老脸也要去求一求。
毫无疑问,他们又被赶出了家门。
案件重启调查后,警方也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到,余某当年确实是气急了,他对于汪某的感情非常深,即使是逃亡的这些年,他心里一直都没能放下这个女人。
这一点从他的银行卡密码就能看出,他的密码这么多年都没有变过,一直是汪某的生日,除此之外,余某还多次想要自杀谢罪,但始终没有勇气,这一点从他手腕上那些大大小小的刀伤也能看出。
不管余某心中有多少悔意,都改变不了既定的事实,尽管死者汪某自身也有过错,但余某终究还是做出了过激行为,他始终是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他的余生也注定是要在监狱里度过了。
得知杀害自己女儿的凶手已经伏法,汪某的母亲泣不成声,这一刻她盼了17年,但临了却没有想象中那么解气,毕竟不管怎么样,她的女儿也不可能再复活了。
余某的一时冲动,不但害了汪某,也害了自己的一生,害了双方父母和家庭,这样的代价实在是太沉重,太不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