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页。辛二,劝修直道。
佛陀在破除阿难尊者的妄想之前,先讲出了两种根本。
佛教的根本理论是讲诸法因缘生的。一个人会生死流转,一个人会产生涅盘安乐,都有他背后的原因。所谓的原因,主要的就是我们那一念心,就是我们心态的不同。如果我们今天是用一种攀缘外境的妄想来修学,那我们可以创造一种非常殊胜的善业,成就一个安乐的果报。但是这个果报会有一个问题,它不会持久。你看生到天上的人,他不会持久。他享受天福,有一天他一定要从天上掉下来。为什么?因为他刚开始的时候就用生灭心攀缘殊胜的三宝境来修学,它的本质是生灭的,所以他的果报会有一定的期限。但是我们看佛陀成就以后,我们没有看到哪一个佛陀又掉下来,没有过。他成就了佛陀,就永远是佛陀,不会受时间、空间的障碍。因为他刚开始的时候就依止不生灭心。这是一个问题点。
我想我们在座很多人学过唯识学,《八识规矩颂》、《百法明门论》、《唯识三十颂》。唯识学跟《楞严经》的确在思考模式上不太一样。我们可以这样讲,《楞严经》是在破唯识的。我们刚开始依止唯识学,这第六意识要怎么修学呢?要根与境的和合才产生识,所以第六意识一定要有外境的刺激,才能够产生心识的活动。学唯识的都知道,我们的心不能单独存在,没有外境就没有内心。所以我们刚开始在修唯识的时候,是有一个外境的刺激,产生一个善心;而这个善心再创造一个外境,这个外境再产生另外一个善心,然后才能够有所谓的断恶修善,然后才能够辗转增胜。所以唯识的第六意识是受阿赖耶识的影响,阿赖耶识要变现好的因缘,第六意识就能够好好修学;阿赖耶识变了一个不好的因缘,第六意识就开始造业放逸。唯识学的思考是这样的——心随境转。
《楞严经》它否定这种思考,它说这个观念是不对的。《楞严经》所说的心,它不是从外境来,它是你的心:你开始回光返照你的真如本性——我的真如本性没有恶法,它是清净的,所以我应该断除恶法;因为我的内心本来就没有这个东西,我就不应该存在这个东西,这个是我捏造出来的,所以我应该舍掉;我的内心本来就具足无量的功德,我必须把它开显出来,所以我要修善。它整个修学是“称性起修”,它是从内心动出来,然后再创造外在的因缘。
我希望大家把这个内心要分清楚。我们这一念心,一个是从外面来的,这叫生灭心;一个是从你内心出来的,这个就是不生灭心。这是很容易判断的。所以,真实的修行一定是从内而外,不能从外而内。如果你现在的修学整个功德还是从外而内,那你这个修学不会持久,绝对不会持久,因为你是生灭心嘛。而且你这样修学也不能了生死,因为你“根本”就是生灭,你的本质是生灭。以生灭心不可能得到不生灭果,因为本质不一样。所以佛陀就说了: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你拿一个沙,煮了三个小时,顶多叫作热沙,只是温度增加而已,沙的本质不会改变。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心地法门弄清楚,弄清你到底是依止妄想还是依止真心。那结果是不一样的。
辛二、劝修直道
好,我们看第二段,劝修直道。前面讲真心,这个地方讲要怎么样修这个道。看经文:
【第六讲图,评论区查收】
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明性,应当直心酬我所问。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
先我们看第一段,叫随顺直心。
佛陀告诉阿难尊者说,你今天问我一个问题,说怎么样成就无上菩提。那么你今天所追求的目标,是一个成佛的目标。这个成佛目标——这样的一个结果一定有它的因地。它的因地是什么呢?就是“真明性”,你必须要真正地去了解我们内在的清净本性。如果阿难尊者你今天问我说,怎么样能够生天,怎么样创造来生的安乐果报,那我就不会跟你讲那么深入的东西了。既然你今天要问的是一个无上菩提,所以你就必须要了解,这个无上菩提是有一个真实的因地的,就是你要能够找到你的清净本性。基于这样一个成佛的一大事因缘,你现在要好好地以正直的心来酬答我的问题。就是,我问你什么,你就直接回答,不要弯弯曲曲,不要有太多的想法,根据事实直接回答就好了。这个叫作直心来酬答我的问题。
为什么要用直心呢?佛陀讲出一个道理说,这个直心是成佛之道。“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十方如来,都是修学佛道当中已经成就圆满果报的佛陀。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佛,其实都是依止同一个道路而成就的,依止一个道路,出离分段、变易两种生死,成就佛道。什么道路?都是依止直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个地方的直心,蕅益大师的意思就是“正念真如”。从你的真如本性动出来的,叫直心;从外境刺激你而产生的想法,这个就叫作妄想。所以它这个地方的判定很简单:从你真如的本性,直下动出来的这叫直心,外境产生的叫妄想。十方诸佛在修学圣道的时候,没有一个例外,都是同一道故,都是依止直心才能够成佛的。也就是说,心直跟言直——内心能够正直,言语也能够正直。这样,从最初的心到最后的成佛,这整个成佛之道的过程,中间都不能够有弯曲的相貌。
什么叫弯曲呢?就是你的心攀缘外境,产生很多很多生灭的妄想,这个就是弯曲之相。后面会讲到,一个人为什么会在修学过程当中产生极大的烦恼而退堕?一个人在修学过程当中为什么会着魔,成就五阴魔境?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他的妄想活动,他的心开始攀缘外境,所以他产生极大的烦恼,产生很大的魔障,把他前面修习的功德完全破坏掉了。也就是说,当我们不能直心正念真如的时候,障碍就会出现。
禅宗有一句话:直心是道场,能办大事故。成佛的大事,一定是以正念真如,从真如本性动的修学,才能够成就的。我们一再强调一个观念,如印光大师所说,修学只有两句话:第一个,“无不从此法界流”,我们讲“称性起修”。你所有的功德,要从你内心的真如本性,去思惟真如本性而起你的菩提心。第二个,最后的修学,“无不还归此法界”。所有的修学,都在开显你自性的功德,从你这一念真如的心出,来修波罗蜜,最后还是回归到你这一念真如的本性。所以到最后,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只是在过程当中,假借外面的人事因缘来开显你内心的功德而已,叫借境修心。如此而已。这就是说,在整个过程当中,都必须要正念真如。当你的心忘失了真如,当你的心向外攀缘,就会产生弯曲之相,就会产生种种的障碍。这个是说明,十方诸佛在成就无上菩提道路的时候,没有一个例外的,都一定要以直心才能够远离障碍。是这个意思。
这是佛陀在破除阿难尊者妄想的攀缘心之前,先讲的两个道理:第一个讲到生死涅盘的根本;第二个讲到直心是成佛的唯一道路。先讲这两个道理。
庚三、广破七番妄计。分七:辛一、正破计内。辛二、破转计在外。辛三、破转计潜根。辛四、破转计见内。辛五、破转计随生。辛六、破转计中间。辛七、破转计无着。
我们看
庚三、广破七番妄计
这以下佛陀就开始要破除阿难尊者的妄想。这个地方,古人一般说“七处破妄”。有七科:一、正破计内;二、破转计在外;三、破转计潜根;四、破转计见内;五、破转计随生;六、破转计中间;七、破转计无着。从七个地方来破除阿难尊者向外攀缘的妄想。
辛一、正破计内。分五:壬一、征起缘心。壬二、喻明降伏。壬三、牒其内执。壬四、悬示定名。壬五、正破非内。
我们先看第一个,正破计内。
第一个是破除阿难尊者他执着我们这一念明了的心是在身体之内,破除这个身内的执着。这当中分五科:一、征起缘心;二、喻明降伏;三、牒其内执;四、悬示定名;五、正破非内。
先看第一科,征起缘心。
【第六讲图,评论区查收】
佛陀先征问阿难尊者当下这一念攀缘心到底是怎么生起的,生起以后又在什么处所。把攀缘心生起的因缘跟它的处所,先提出一个问。我们看经文:
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心愿舍生死。
佛陀问阿难尊者说,我现在问你一个问题:你当初心要跟佛陀出家,你说是因为你这一念心去攀缘佛陀殊胜的三十二相。这当中有一个能所,能缘的是我们这一念攀缘的心,所缘的是三十二相。那你现在说一说,你是将何所见?谁为爱乐?你这当中一定有一个“见”跟一个“爱”,你是用什么来见到三十二相?又用什么东西来爱这个三十二相呢?就提出这个问题。这是把他那个攀缘心的相貌标出来。
我们看阿难尊者回答。“阿难白佛言”,他说,世尊啊,我在整个爱乐三十二相的过程中,是用两个东西来爱乐:第一个是心,第二个是目。我们解释一下:这个心目,就是本经后面说的六根门头。可以说,我们整个心对外面的造作,没有离开六个门。六根门头其实是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个,前五识。前五识依止五根去取外面的色、声、香、味、触这五种尘境,产生一个影像,色有色的影像,音声有音声的影像。假设我们是善业比较强的人,我们会产生比较美好的影像;如果我们是属于罪业深重的人,就产生一个卑贱苦恼的影像。总而言之,这个影像的取得就是用这个目,用这个前五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然后前五识把这个影像再丢给第六意识来分别,第六意识就会产生一个感受跟想法,这个想法就会动他去造业。如果产生一个正面的想法,就造善业;如果产生负面的想法就造恶业。
所以阿难尊者说,我是用我的眼睛来取得佛陀三十二相。因为您佛陀三十二相是外面的东西,那要把这个相变成受用,要经过眼睛的转换。比如说,我们今天看这个佛像,每一个人看到的不同,就表示每一个人有不同的眼识。所以我们的前五识去攀缘佛像的时候,每一个人得到自己的影像,因为我们过去所造的业不同。我们一定先有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先取得外在的相状,然后再交给第六意识,去产生种种快乐和痛苦的感受,产生种种善恶的想法。因为我产生一个好的想法,所以我就心要出家,愿意舍离生死。这就是我攀缘三十二相的整个过程。
蕅益大师说,其实佛陀已经透露出一个消息,佛陀的意思是说:你攀缘我的三十二相有什么用呢?这是我的三十二相,不是你的三十二相。你对我的三十二相产生一个什么样的想法,跟你完全没有关系,因为这毕竟是佛陀的三十二相,不是你阿难尊者的三十二相。你要成就你的三十二相,你还得向你内心中去求。在念佛的时候,禅宗都会说“念佛是谁”,就是你要回光返照。你那个明了的心,本来就具足阿弥陀佛无量的功德。你是假借这个佛号把它开显出来而已。你不要老是心向外攀缘,你是“托彼名号,显我自性”。这个地方佛陀有要阿难尊者去回光返照的这一层意思,但是从经文看,阿难尊者他没有体会出来。“征起缘心”就是,征问阿难尊者去攀缘胜相的这一念心——主要就是根据他的眼睛去取相,由第六意识来分别,而创造一个殊胜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