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志性事件便是1075年教皇发布的《教皇敕令》,具体地阐述了教皇的地位及其权力,例如:
“唯有教皇一人具有任免主教和制订新法律的权利”;
“教皇有权废黜皇帝,一切君主应亲吻教皇的脚”;
“罗马教会从未犯过错误,也永远不会犯错误”;
“凡不与罗马教会和谐的不得视为基教徒”;
“教皇可以命令臣民控告他们的统治者”;
“教皇永不受审判”。
公元1077年,六岁登基成为神罗皇帝,二十七岁年富力强,又特立独行的神罗皇帝亨利四世不愿接受这明摆着骑在头上的敕令,宣布自己仍然可以任命德意志红衣主教,并要和教皇对抗。
();() 结果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宣布亨利四世背叛圣主,革除了他的教籍,解除臣民对他的效忠誓约。
一夜之间,亨利四世成为了西欧世界中的异教徒,被教徒群起反对。
亨利四世傻眼了,不得不身着苦修士的简陋服装,仅仅披上一件毡毯,顶风冒雪,光着脚一步一步地走上山顶,来到罗马卡诺莎城堡向教皇承认错误。
亨利与妻子忍辱跪在城堡门前求饶,痛哭流涕以求宽恕,一直在雪地站了三天三夜,教皇才同意亨利四世进来见他。
亨利匍匐在教皇面前,展开双臂,使全身呈十字形,向教皇泪流满面地忏悔自己的罪过,然后呈上自己服从教皇权力的保证书。
但教皇并不满意,他严厉地训斥亨利四世,历数他的种种罪行,亨利一一点头认罪。
直到亨利四世受尽了侮辱,教皇才网开一面,同意保留亨利的教籍,但是仍不恢复其国王的权力,但对此亨利已经千恩万谢,当面写下效忠教皇的誓词并宣誓。
这就是神罗历史上著名的卡诺莎之辱。
德皇亨利四世回到神罗之后,变悲愤为力量,用三年时间稳定内部,巩固权利,稳定了神罗统治。
1080年,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发现情况有变,于是再次对亨利四世处以绝罚(破门律),开除其教籍。
这次,已经统一国家,掌握大权的亨利四世再也不卑躬屈膝,随手一个反弹,宣布废黜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并亲自任命一名红衣大主教克莱芒三世为教皇,随即率大军挥戈南下进军罗马。
1084年,亨利四世以武力血洗“卡诺莎之辱”,成功占领罗马,逼死了教皇格列高利七世。
1085年,新教皇维克托三世击败了亨利任命的教皇克莱芒三世。并联合帝国诸侯攻打德皇亨利。
1096年,时任教皇乌尔班二世以夺取圣城为名,发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主力都是德、法、英、西班牙的中下层骑士和平民士兵,却将德、法、英、西班牙的国王和大领主拒之门外,成功收获了基层人望。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胜利,也让教皇一方声望达到了顶峰。
1105年,德皇亨利四世被彻底打败,并遭到囚禁,死后还不允许有人为他举行葬礼。这导致教皇与德皇亨利五世的权力之争又延续了十多年。
1122年,双方各退一步,共同签署了《沃尔姆斯协定》:皇帝无权直接任命德意志境内的主教;主教的政治权力需由皇帝授予,宗教权力由教皇授予。
1133年,神罗皇帝亨利五世绝嗣,萨克森的罗退尔大公爵抢在霍享斯陶芬家族的腓特烈、法兰克尼亚公爵康拉德之前向教皇效忠,并奉上神罗的世俗宗主权,换取教皇支持。
自此,从法律上确定,神圣罗马帝国的至尊是罗马城的教皇,神罗皇帝成为二号人物。
了解其中脉络,也就不难理解罗退尔对教皇如此卑躬屈膝的原因了。
教皇英诺森二世了解其中原因之后,看了看德皇罗退尔,又看了看貌似忠良的安德洛尼,便明白了其中缘由。
拜占庭明明知道教皇才是神罗至尊,却非要远行到萨克森通过罗退尔传达“上帝之鞭”的消息,无非是想要挑拨一下双方的关系,看来拜占庭这个“好人约翰”,也不是看上去那么忠厚老实呢。
教皇英诺森二世看着面前谦卑的德皇罗退尔很是满意,便决定先组成使者团,前往克里木岛,探听华夏虚实。同时,英诺森二世还用拉丁文书写了一封信。
“我听说,你侵略了许多既属于基教徒又属于其他人的国家,蹂躏它们,使之满目荒凉。而且,你以一种仍未减退的狂暴精神,不仅没有停止把你的毁灭之手伸向更为遥远的国度,而且打破自然联系的纽带,不分性别和年龄,一概不予饶恕,你挥舞着惩罚之剑,不分青红皂白地向全人类进攻。
而我们,圣主的子民,遵循和平之王的榜样,热爱和平,并渴望所有人类都应在敬畏圣主之中和谐地联合起来共同生活,
兹特劝告、请求并真诚地恳求你们全体人民:
从今以后,完全停止这种袭击,特别是停止迫害基教徒,而且,在犯了如此之多和如此严重的罪过之后,你们应通过适当的忏悔来平息圣主的愤怒——你们的所作所为,严重地激起了圣主的愤怒,这是毫无疑问的。
你们更不应由于贪婪而侵占克里木岛,甚至去犯更进一步的野蛮罪行,因为。当你们挥舞强权之剑进攻其他人类时,全能的圣主不会坐视许多民族在你们面前纷纷败亡;
圣主是如此的仁慈,未在现世惩罚如你一般骄傲的人,但是,如果你不自行贬抑,在圣主面前低首下心地虔诚忏悔,那么,上帝不仅可能不再延缓对你的宽容,还会立刻降下惩罚,而且可能在来世格外加重你的恶报。”
洋洋洒洒一大篇写就,教皇心满意足的让人装好卷轴,想来那位东方之王看到这封信,一定会被圣主的威严所折服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