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楠文学网

楠楠文学网>渡劫老祖的科举官途TXT > 第177章 第 177 章(第1页)

第177章 第 177 章(第1页)

周翰林此言一出,在场的众人全都愣了一下,显然是被周翰林的这句话给惊到了。

“周卿所言可属实”宣和帝沉默了一阵子之后,这才开口说话。然而他的的这句话其实问的并不是周翰林,而是越国公。只不过现在,宣和帝向越国公,只见他一脸茫然,似乎是并不知道这件事情。

宣和帝此时尚能分心去想越国公对这整件事知道多少。毕竟墨珣于他而言,最大的身份便只是越国公的孙子。状元每三年就有一次,就算不是墨珣也可以是冯维正。

而周翰林既然敢在早朝的时候,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将这件事情说出来,那就自是成竹在胸的。他此时听到宣和帝这么问了,便也一脸笃定地回答道“臣所言,句句属实。”

因为越国公是墨珣的干祖父,周翰林也还算是顾全了越国公的颜面,没有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出太多数落墨珣的话。不过,墨珣没有守孝就直接参加科举考试,这件事已经很严重了,根本不需要他再过多地添油加醋。再加上,他与越国公还需同朝为官,且越国公的身子骨,怕是还有好些年,还是“人前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吧。

越国公着周翰林一时失语,尚不知该如何反驳。周翰林说得这般斩钉截铁,怕是早都调查过了。而他认识墨珣的时候,便是墨珣与他两个表哥进建州参加院试的时候。而在此之前,墨珣已经通过了县试和府试,所以他怎么可能会想到墨珣竟然没有为他父亲守孝三年呢

但宣和帝明显还等着自己回答,他怎么也得憋出一句话来。最终越国公也只得硬生生地挤出一句,“此事,臣并不知情。”他当真是不知道,自然也不可能张口为墨珣辩驳。然而经过了周翰林这么一提,越国公便开始思索起来墨珣今年只有十二岁,去年,也就是十一岁那年参加的昌州乡试;再往前推,墨珣八岁参加建州乡试,七岁参加院试,六岁县试和府试

不过,宣和帝听到越国公说“不知”的时候,脸已经拉了下来。

历朝历代以来,一直以孝悌为本。论语学而篇提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说的便是“孝”、“悌”乃“仁”之根本,这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为“朱子八德”。而墨珣此时已违背了其中最基本的一项,实在是很难让宣和帝相信他余下的七项能做多好。

如此一来,原先墨珣在宣和帝面前刷起来的好感度全都被败了个精光。

“臣听闻,墨状元之父是在宣和五年乡试之后去世的。”周翰林又十分细心地将自己所了解到的情况一并都说了出来。

今年是宣和十二年。

越国公听完了周翰林的话,这就按照之前的推算将时间对上了墨珣是在宣和帝登基那年出生的,而他的父亲是在他五岁时候去世,可他却是在六岁去参加了县试

这下根本不用周翰林继续说什么,越国公自己就已经什么都明白了。他当即心急如焚起来,却也不知该如何开口为墨珣辩解。整件事的始末他根本不了解,而且周翰林虽然没有当众拿出什么有力的证据,但这个很明显的时间线就已经能够说明一切了。

隐瞒丁忧参加科举的人,很有可能会是因为自己年纪大了,今年不来明年便无缘科举了。但这个理由于墨珣而言明显说不通,他参加县试的时候只有六岁,就算为他父亲守孝三年,那也才八岁啊

而且,墨珣这样一路过来,竟然都没有人发现他并未守孝

宣和帝对墨珣的印象只停留在了越国公的干孙子、连中三元上,自然不可能只凭周翰林说的那一句话就判断出墨珣到底有没有守孝。但他此时越国公表情,便已知周翰林之前那句话说的确是实情。

百善孝为先,而墨珣竟然连生养他的父亲的孝期也不守,这简直就是罔顾人伦想当年先帝意外驾崩之后,他们这些做皇子的,一个个都在卯足了劲儿争夺皇位,也确实没空顾上孝期什么。但是后来他即位登基了之后,便也开始为先帝守孝。只不过因为新皇登基,事物繁重,他其实也只守了三个月。可是一朝天子自然是与庶民百姓不同的,连朝廷官员都需要丁忧二十七个月,墨珣竟然不守

其实在皇家,守孝这个事当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时候因为先帝驾崩的并不是时候,所以朝廷还会秘不发丧,等到新皇需要办的事情都办妥当了之后,这才对天下公布先帝驾崩,举国同哀。

大部分新皇都不会为先帝守孝三年,有的只守了二十七天,有的守上七七四十九天。而宣和帝毕竟在继位之前不是太子,虽然也是皇家的血脉,但唯恐怕落人口实,这就守足了三个月。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凡是不为亲行三年丧,不得选举。

宣和帝思及此处,这便冷笑了一声,伸手往龙椅上一拍,“子为父斩衰三年,墨珣倒好,只守了个缌麻”他对于这事儿的愤怒其实并没有刚才朝臣们跟他提太子的事多,但圣朝以孝治天下,他也总得做出个表率来。

因为墨珣确实做错了,越国公辩解不得,但眼见着宣和帝这般生气,也不知会怎么处置墨珣。他好不容易认了这么个孙子,相处了这么久,觉得他并无哪里不是,只是他“没有守孝三年”这事儿确实让越国公心里有些不舒服。

墨珣当初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给他开具证明的各级官府,还有给他作担保的考生这些人恐怕都要全部被查了。如果情况属实的话,墨珣要被革去功名,为他担保的考生或许也要一同除去功名。而涉案的考官、官兵也要被一同问责,轻则要被罚俸、降级,重则就是降革职、砍头了。

越国公并不是此时还有闲情去担心别人,而是这些人的存在很有可能会让宣和帝把对墨珣的惩罚降到最低与墨珣结保的几个考生,他需要逐一去查,有没有什么士族、宗室的子侄。毕竟考生之间互相担保,若是墨珣遭殃了,那些人也都护不住;核验过墨珣家状并发放考号的各级官府,他也许能与对方谈上一谈。像建州那边的谢建阳,昌州这边的蔡炎恩如果能把他们上头的人也一并拉下水,墨珣连功名都保得住也说不准。

只是,不到最后一步,越国公实在是不想给宣和帝施压。宣和帝是一个十分厌恶被别人约束的人,所以在很多事上,朝臣们极少会反驳宣和帝的意见。但御史台的作用正在此处,越国公不过是想利用职务之便罢了。

思及此处,越国公忽然觉得疲惫非常他一直以来都没有为了自己的私事以权压人或是做过什么不该的事,今日却为了墨珣要破了这个例。适才,他听到周翰林所说的话,第一时间自然是不信,可在后来听到了确切的时间之后,心里想的却是要如何为墨珣脱罪。

“既然如此,那就剥夺”历朝历代以来,都是十分尊重孝道的,到了宣和帝这里也是一样。他不可能为了墨珣一个人就将这整件事置之不理,更何况这件事,周涛并没有先递奏折给御史台,而是选择在早朝的时候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说出来。这就使得宣和帝不可能将这件事瞒下来,墨珣也只能处置了。当然,尽管墨珣是越国公的干孙子,可这个事毕竟不小,宣和帝不可能将他从轻发落,这就只能往重了罚。

“启禀皇上”越国公一听到宣和帝说出“剥夺”二字,立刻暗道不好,他赶忙抢在宣和帝开口之前先把话头截了下来。若是让宣和帝把话说完了,要想再让他反口就难了。“墨珣此时正在宫中,臣以为,这件事倒不如叫墨珣上殿来,也好问个清楚。”越国公担心宣和帝不肯,继而又补了一句,“臣认为此事必有隐情,不能仅凭周翰林一面之词就草率下结论。”

殿试一甲三名今日已经进宫了,现在正在翰林院实习。越国公干脆提议,让宣和帝将墨珣唤到殿上来。除却让墨珣自行辩解之外,越国公其实也想听听这整件事究竟是怎么回事。他现在无法私下同墨珣商议,只盼着墨珣到了殿内的时候能够自己机警一点,不要说出什么不该的话,免得授人以柄。

周翰林被越国公点了名,自己明明证据确凿还被说成是“一面之词”,脸色也不大好。但他的官位毕竟不如越国公,就算来气也不敢在宣和帝前面发火。周翰林气归气,心里反倒安慰自己道反正他今日把越国公的干孙子的丑事给揭露了,也不怪乎越国公会口不择言了。

越国公这话说完了之后,宣和帝反倒沉默了下来。越国公一时也拿不准宣和帝是什么想法,毕竟“守孝”乃大事,如果不是因为自己在朝为官能帮墨珣说话,墨珣此时恐怕早就已经被剥夺状元资格,终生不得再入仕途了。

越国公一颗心险些提到嗓子眼了。此时墨珣正在宫中,宣和帝将他传唤过来也费不了多少时间。若是墨珣此时在越国公府,越国公恐怕都不好开口让宣和帝传墨珣进殿。毕竟从越国公府到宫里尚有一定距离,难道要让宣和帝和文武百官在这等着吗

宣和帝琢磨了片刻,这就松口道“既然如此,那就传墨珣进殿吧。朕倒要好生听一听,有什么隐情是可以让他不守孝道的”请牢记收藏,网址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