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如今尚书左仆射裴寂因为特殊的地位,和李渊特殊的关系被视为首相,但实际上在三省六部制后面近千年内,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才是真正的首相。
期间的缘由很多,而中书舍人分押六部就是一个关键,这意味着中书令的手是能伸到尚书省的,而尚书省的六部是实际操持朝政的关键。
杨恭仁对李善没什么看法,但他绝不想看到,因为李善而使中书省的职权有所削减。
不过倒是记得侄儿这一科入进士榜,好像还和李善来往颇为密切,杨恭仁说完转头看了眼……结果看到的是李善投来的感激目光。
李建成有些失望,但也没继续争论……他对李渊的心思变化最是了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崔信冷冷的看了眼李善,眼神有些复杂……后者心里暗骂,当年清河县内,这货温文儒雅,就算自己斩杀崔帛,也没现在这般横眉竖目,不会是个女儿奴吧?!
杨恭仁正要退下,李渊突然开口道:“记得吏部尚书为检校?”
杨恭仁愣了下,点头应是。
“转工部尚书。”李渊吩咐道:“吏部尚书……杨卿兼任检校。”
李善低着头全身心的盯着脚下的金砖,心里估算这个时代的金砖质量有多好……
检校吏部尚书的封伦兼任天策府司马,如今转工部尚书,这对李世民来说不是个好消息……李世民虽长期出任尚书令,但尚书省的事务大都是左仆射裴寂负责的,原本封伦为吏部尚书,能极大的增强秦王府一脉在尚书令的权责,使李世民这个尚书令不仅仅只是个头衔。
但现在,中书令杨恭仁兼任吏部尚书……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打压李世民吗?
意味着在警告李世民吗?
未必,或许只是制衡而已。
李善在心里盘算,杨恭仁出身弘农杨氏,前朝观王杨雄之子,在朝中向来没什么偏颇,政治立场偏向中立。
但为什么今日提起,这样的大事……为什么是我还在场的时候提起呢?
李善懵懵懂懂,一时间想不明白……但李世民大约猜到了些什么。
封伦检校吏部尚书,早就成了东宫的眼中钉肉中刺,要知道从魏晋时期至今数百年,铨选之责向来是朝中事务的重中之重。
前隋时期,吏部尚书是不能专断铨选之权的,皇帝会另外选出重臣参与铨选,比如大业年间,一共七人同主持铨选,被称为“选曹七贵”,其中有宇文士及的父亲宇文述,当朝宰相苏威,中书侍郎虞世基、御史大夫裴蕴、黄门侍郎裴世矩。
而李唐立国,吏部尚书有专断之权,封伦任吏部尚书后,东宫屡屡提议,再启重臣铨选……李世民在心里判断,约莫还是父亲在和稀泥。
至于为什么今日提及……应该是找个由头。
果然,李渊向李善招手道:“《春江花月夜》为传世之作,若是落榜,朕当为后世笑耳。”
李善脸上露出个感激的笑容,赶紧行了一礼……好吧,天策府内又多了个对头,从吏部尚书转为工部尚书,封伦能不恨吗?
但封伦会去找杜淹的麻烦吗?
不会,人家是京兆杜氏子弟呢。
所以,很可能会去找寒门出身的凌敬的麻烦……头痛啊!
崔信细细打量着这个少年郎……当日在山东就是个能折腾的,没想到回了长安更能折腾,一首《春江花月夜》让秦王丢了个吏部尚书,秦王还不恨死他?!
女儿啊,要不你还是换个目标吧……这位实在太能折腾了!
等杨恭仁和崔信出去后,李渊招手将李善叫到近处,“清河崔氏刁难至今?”
显然,崔信今日发难……李渊立即想到了李善斩杀崔帛一事。
李善咳嗽两声,想了想又咳嗽两声,脸都挤得不能看了,“陛下……伯父,当日之事,崔舍人倒是处事公正,许放还田地,更言族老不许,便以私田还之。”
“那……”
“咳咳咳……”李善剧烈咳嗽了会儿,苦着脸说:“伯父……此事能不说吗?”
李渊瞄了眼李建成、李世民,狐疑道:“有何不能说的?”
“无涉其他……”李善身子往前凑了凑。
李渊作势侧耳,结果听到“真的不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