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待诏博士叔孙通奉刘邦之命,制定了一套完整的上朝礼仪。
根据《史记》记载,汉朝的礼仪是:上朝之时,武将们站在西边,面朝东;文官们都站在东边,面朝西。皇帝出来后,文武百官依次向皇帝朝贺。整个过程井然有序,没人敢喧哗失礼。
但是朝贺之后,大臣们是可以落座,或者说跪坐。在汉朝时还没有椅子。
大臣们向皇帝汇报工作时,一般都跪坐。
当丞相来上朝时,皇帝还要站起来表示尊重,因为相权可以制约君权,这也是为什么刘彻一上位就使劲杀丞相,为了分散相权加强君权。后世的文人对刘彻评价不高,也有他们的权力被收走、帝王更加独断专行的原因。
从汉朝往后,魏晋南北朝一直到隋唐,皇帝和大臣都坐着议事,君臣之间的等级悬殊并不是很厉害,皇帝的权力会被相权作为代表的官吏集团制约。
到了赵匡胤时期,杯酒释兵权的赵匡胤更喜欢大权在握,集中君权于己身,故意趁丞相起身说话时撤丞相的椅子。
从此所有大臣的椅子都被撤走,大臣们开始站着上朝。
对此,朱熹还抗议过。
朱熹老人家很实在地从自身感受出发,说:“陛下,废除大臣的座位很不好,君臣讨论问题往往耗时很长,站着说话很累。”
众多老臣连声附和。
但是没用。
皇帝表示:不听。
到了元朝时期,来自草原上的皇帝以自己的方式越发加强君王权力,要求官员跪着汇报工作。
官员汇报工作结束,得到皇帝“平身”的许可后,才能站起来。
南宋灭亡后,南宋丞相文天祥被押解到元大都,忽必烈要他行下跪之礼,文天祥拒绝了。
()文天祥只是微微作揖,并且表示:“自古以来‘南揖北跪’,跪是你们胡人的风俗,我们‘南人’的礼节是作揖。”
忽必烈不满也没办法,文天祥已含死志,连死都不怕,怎么会怕帝王之怒。
明清不但继承了元朝的跪拜制度,大臣再也没有了朝堂之上坐着的资格,清朝时还实行“三跪九叩”
,对外国使臣也如此要求,导致了不少外国使臣不满。
此时的大唐贞观年间,大臣们上朝时正襟危坐,脚下有茵褥。
皇帝是跪坐,面前有矮案。
大臣要拿着笏,又称手板、玉板或朝板,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为了一起看天幕,李世民还吩咐御膳房给大家上了水果点心,气氛自由的像野餐似的。
这样平等的地位也让君臣可以清晰地看到肥皂用来洗手后的效果。
李世民先用水打湿手,然后擦了擦肥皂,作为帝王,他觉得自己有日日沐浴的条件应该是比较干净的,还笑着调侃尉迟敬德:“这第一次用肥皂肯定不能给敬德,不然肥皂立刻脏的用不了了……”
谁知,再一洗手,铜盆里的水很明显的黑了,用洁白的丝绸一擦,丝绸也黑了。
李世民老脸一红,尉迟敬德不给面子地哈哈大笑:“陛下,你也没好到哪里去!”
李世民嘴硬:“肯定是朕早上用笔墨,墨水脏了手,是墨水……”
“这肥皂看来的确是个好东西。”长孙皇后笑着解围,“陛下,能否让臣妾一试?”
李世民把有些湿润的肥皂递过去:“有点滑,你小心。”
长孙皇后接过肥皂,感受一番,洗手之后,评价道:“果然是滑腻香柔,不知道加入香料是否更香。还有其他染料,是否更为美观,看上去可以更精致。”
贵族女子多有修习香道,花道,长孙皇后看到肥皂,听到工匠说可以用其他油脂代替,顿时想到了女子使用的香膏,口脂。
宫中后妃使用的口脂香膏自然也是宫中匠人自己调制出来的,各种香味,各种颜色,长孙皇后觉得,肥皂应该也可以调制。
这一提议顿时启发了众多男人们,
李世民称赞道:“好主意!观音婢真乃朕贤内助!”
把肥皂做得更精致,不就能卖的价格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