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君半晌沉默,定定地看着她,忽然道:“不若你就来做阿璩的老师好了,好好教导他,不至于让他的小聪明用在邪道上。”
臣寻心头一松,立即下跪道:“臣遵旨,臣一定不辜负皇上的信任!”
--------------------
==================
年底的京察还没开始,户部侍郎王鳌就无罪释放,官复原职了。
私下都在说王鳌这是要赶上京察,好在开年的时候官升一级压压惊。
是也不是,暂不议论。他出狱,便意味着新君同三朝元老、内阁首辅王振的较劲儿终以王振俯首称臣作结,皇上大获全胜。
跟着御史的弹劾消停,新君下达的旨意,百官少有驳斥的,内阁勤勉尽责,听话得很。而先前对王党落井下石的少壮派官员还是目光短浅、阅历少了,一看这种结局,人人自危。要么做缩头乌龟,要么半夜去敲首辅大人的门,急切地表忠心。王振没追究,至少表面上太傅大人大人有大量,宰相肚里能撑船,大齐的朝堂呈现一片前所未有的和谐新气象。
君臣矛盾告一段落后,大家将目光的焦点逐渐放到了皇帝的后宫。
皇后立了,皇上却没有册立太子。
为这事,朝野上下议论纷纷。
新君又不是没儿子,儿子还是皇后生的。而历任皇帝,一旦登基,册封皇后和太子乃是一条龙服务,可肃王登基后却只册封了皇后没立太子。
他连在王府里寄住的李凤,都在册封皇后的时候一并封妃了。
“皇上迟迟不立太子,你可知道皇上心里是怎么打算的?”杨问来向臣寻打听。
臣寻知老师是为皇后来探讯息的。
皇后的父亲是杨问的伯乐,杨问自然着急这件事情。
她跟皇后素无交集,加上夏漪涟的原因,说不出的心理,更是对皇后敬而远之。
但杨问不止替皇后打听,也替朝臣打听。
知道了皇上的心思,做臣子的抢占先机,才好见机行事。
尽管皇上一直未升她的官,复宠后,她往御书房去得更加勤快,但至今她还是正二品吏部尚书,也未进入内阁,皇上似乎也没那意思。可是,她天天在皇帝身边服侍,便是朝中谁也比上不上的荣耀和莫大的宠幸了。故此,她日益权尊势重而致朝野侧目。连王振见到她都要礼让三分,十分客气。
杨问是国子监祭酒,学生基本上都是京中的权二代,家里跟朝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杨问虽然无上朝理政资格,但因为有了个臣寻这样一个与天子接近的学生,他逐渐成了掮客。因这种事,杨问没少中饱私囊。连王振也要找到他牵线搭桥,安排私晤一回臣寻。
历来皇帝都对臣子私下走动就十分忌惮,担心臣子们结党营私。杨问做为臣寻的老师,却没这种顾忌,来往臣寻家里不亦乐乎。
对这个问题,臣寻自然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