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赛里斯,一首歌的诞生大概有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是确定主题,即这首歌想表达什么,最常见的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亲情、爱情和友情。
有了主题,接下来就是作词和作曲,以及编曲。
一首歌在普通人的耳朵里,听到的只有歌手的声音加上伴奏两部分,但事实上它是由很多条音轨构成的,歌手的声音、和声、用到的每一种乐器的声音……等等,它们都是一条条独立存在的音轨,编曲工作就决定了这些音轨该如何有机地组合成一首歌。
编曲部分结束后,就进入到了制作环节。如果把一首歌比作一部电影,歌手是主演,编曲是编剧,那么制作就是导演——这部分决定了这首歌由谁来唱,用什么和声乐器,哪些乐器实录,哪些乐器用软音源等等。
之后就是混音这种音频处理的后期工作,网络上流传的「百万调音师」大多都在这个环节发挥作用。
陈溪暮要做的事,主要集中在制作环节之前。
没错,他还是决定信守承诺,接下这个活儿,毕竟对于他明面上少得可怜的资产来说,十万块不是一个小数目。
至于写歌,抄就好了。
诚然,他前世在音乐上的造诣还不错,能够演奏或改编得流行音乐作品锦上添花,但陈溪暮从来没有尝试过从零到一地创作一首歌,主要原因还是没有兴趣,或者说缺乏音乐上的创作梦想。
虽然他不觉得自己原创出来的音乐会无人问津,但没必要在做乙方拿钱办事的时候突然勇敢地自我尝试,保险起见,直接抄一首前世经过市场验证的流行音乐作品就好了。
于是晚上回到家,陈溪暮在钢琴前坐下,开始了对上一世听过的音乐的回忆。
郑希传发来的东西里,除了合同还有一段聊天记录,看内容和头像应该是黄璇在向黄啸阐述自己的灵感和主题构想,里面充斥着她在江海街头的见闻和一些记录的画面。
陈溪暮第一眼看完就大概知道她想表达什么了,于是他挑了十几年后一支江海的本土乐队——「看见」的一首民谣作品,名字叫《冷江》,跟那座城市里的一条道路同名,歌词里的意象全都是冷江路上的所见所闻。
这首歌当年有多受欢迎呢?这么说吧,当时所有从外地去江海旅游的人,有一半以上行程里都会包含逛冷江路,就是因为看见乐队这首歌。
钢琴旁边放着电脑,根据记忆一边弹一边调整,很快陈溪暮就扒出了整首歌的单线条旋律和曲谱。手头只有钢琴没有吉他,那和声乐器索性就改成钢琴好了,贝斯和打击乐则是用的软音源。
歌词有些部分需要调整,毕竟一条路十几年前和十几年后不可能没有一点变化。什么?不知道冷江路现在长什么样子?再黑进江海的城市监控系统看一眼就好了。
词曲都有了,编曲部分有记忆对照,自然是水到渠成,只不过考虑到黄璇的年龄,和记忆里的原唱差了近两代,歌里的有些情绪不能太厚重,避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嫌疑,于是陈溪暮在编曲上将整首歌做得年轻了一些。
至此,这首歌就算完成了。
而且,在《冷江》整首歌的曲谱后面,他还附上了对这首歌的制作要求,包括所有乐器必须实录,混音的具体参数等等。
最重要的是,他还写了一句话——如果郑希传不按照自己的要求制作《冷江》的话,陈溪暮就会放弃这首歌的编曲署名权。
如果陈溪暮只是个有点才华的高中生,这话听起来很不可思议,像一个自残式的有气无力的威胁。
只不过……来自高中生的威胁,郑希传和黄啸可能不在乎,但来自杀手之王的威胁,就难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