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楠文学网

楠楠文学网>珍妃知乎 > 移民安置(第1页)

移民安置(第1页)

三个月后,清晨,直隶宣化府。

天空微明,苍穹高远,起床铃清脆的声音回荡在军服厂空旷的厂房当中。

女织工王二媳妇听到这个声音,立刻从十六人大通铺上爬起来,穿衣叠被,梳头洗脸,然后冒着清晨微冷的晨风到工厂食堂用餐。

不多时,可以容纳一千人的食堂已经坐得满满当当,掌勺的女师傅抬着几个大蒸笼上来。早餐是每人两个杂粮蒸饼,一碗红汤,半个切开的白煮蛋。

很简单,但是每个人都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食物。

这间华北织造公司下属军服厂,是中日开战后临时组建起来的。所有织工都是原来吉林省鸭绿江沿岸的居民,清一色的女性。

自从1895年三月二十日,日本逾期不回应清政府的最后通牒,中国随即对日宣战。

鸭绿江一带被朝廷划为战区,王二一家携老扶幼,揣上几个干窝头,准备出逃的时候,忽然来了几个穿长衫的秀才哥。他们敲锣打鼓地向百姓宣讲朝廷“招募壮丁,转移灾民,妥善安置”的政策。

原来,中日互相宣战后,皇帝的第一道御令,却不是指挥平壤驻军作战的军事命令,而是修筑京沈铁路和鸭绿江沿岸防御工事,以及铺设华北电报线路网的行政命令。

朝廷向村民们承诺,一个四口之家,只要出十六岁到六十岁之间的成年男子一名,参与鸭绿江堡垒或京沈铁路的修建,朝廷就保管把你们的家小安安稳稳地送到后方,保证他们路上有人指引,到了有人接待,白天有饭吃,晚上有屋住。

而且做工的人还月月有钱拿,每个月可以写一封信,由朝廷统一派人送到你们的家人手里。

村民们都被这优厚的条件震惊了。从古到今,哪回打起仗来不是万人逃命啊这个时代的流民可不好做。虽然避开了战祸,但是沿途缺衣少食,渴了没水,饿了没粮,病了没药,全靠两条腿走路,死在路上的人多着呢

就算到了安全的地方,没有路引也一样进不了城,遇到个仁慈一点的官,还能在城外搭个草棚住住;要是遇到凶一点的官,甚至还会叫衙役驱赶流民。

如今只要出一个人干活,就可以活了全家老小的性命。况且修筑的鸭绿江防御工事,也是为了保护他们的家园,大伙儿岂有不愿意的

王二媳妇还记得那天晚上,全家聚在一起吃了顿热热的白面疙瘩汤,第二天公公和当家的就背着包袱去征工点报了名。

王二媳妇的婆婆和两个孙子孙女,当场就被扶上了一辆驴拉的敞篷板车,王二媳妇和小姑小叔跟在车子后面走路。一行浩浩汤汤,足有六七千人,他们从吉林省兴京厅出发,一路经过奉天府、新民府、朝阳府,然后在秦皇岛坐上了前往直隶的铁轨车。

王二媳妇的婆婆年纪大了,很不适应这轰隆轰隆的铁轨车,因此他们一家分到一间很舒适的宽大车厢。虽然为了容纳更多的人,车厢里的家具都被撤掉了,但是车顶上还吊着水晶玻璃灯,墙壁上贴着宝蓝色丝绒墙纸,地板是打磨得油亮亮、可以照出人影子来的枫木地板,华丽得叫人瞠目结舌。

同行的乡亲听说后,羡慕地着他们,纷纷拿了米粮要跟他们换座位,想要亲自一皇上去奉天督战时候坐过的头等车厢。

王二媳妇的婆婆听说这是皇上坐过的车厢,顿时精神大振,头也不晕了,眼也不花了,耳朵也不嗡嗡直叫了。一家人顺利地到达宣化府的移民安置所,定居下来。

这一路上不仅顺利得不可思议,还让他们这些乡下人见识了一些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场面。

从沈阳到北京,一路上三省十二府,到处都在大兴土木。

秦皇岛码头上,有牛马大车拉着好多白面袋子似的大口袋,上面全是洋码子。人家说那是英国进口的什么水泥,拉到鸭绿江边用水和沙一拌,浇出来的混凝土连炮弹都打不穿。

在铁轨车上,他们见沿途一路有粗壮的汉子肩膀上扛着一大圈铜线往土里埋,据说那是在铺电报线,埋土里不怕东洋鬼子派间谍来挖。还说管这事儿的还是一位王爷,皇帝的亲兄弟,也整日跟着民工们住在荒郊野地里,昼夜不停地赶工呢。

在承德府,他们刚下了铁轨车,就见打着赤膊的工人,抬着一根一根比人还粗的方木条,整整齐齐地码在他们坐过的车厢里。

王二媳妇的小叔上去搭了把手。搬运的工人告诉他们,那叫枕木,是用来铺铁轨的。你别它灰扑扑不起眼,那可是拆了颐和园里给慈禧老佛爷献寿的彩棚,现取下来的好木头

虽然闹不清啥叫混凝土,为什么要铺铁轨电报线,但这一切显然都是在为打退侵略者做准备。朝廷肯定是有个方略计谋在的,王二媳妇一家瞬间觉得有了主心骨,一下子踏实了下来。

这么大一个国家,从京城到他们乡下,到处都忙得热火朝天。从皇帝到农民,人人都在挥洒汗水。劳动是最容易驱散恐惧、让人感到充实的存在。

在移民安置所里住下来之后,王二媳妇一家也没有闲着。状元公张謇大人亲自来给他们宣讲“战争与生产结合,以工养战”的策略,鼓励移民们投入到后方的生产中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