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性格如此,当他的大臣就是一件很伤脑筋的事了。初汉三杰作为早期和他关系最紧密的臣子,用三种方式打通了大汉基建游戏,分别获得了he,e结局。
首先是聪明人相处,张良作为亡国贵公子,和大家印象里的病美人差别还是有点大的,早期性格很尖锐,韩国被灭一心想报仇,博浪沙找力士用大铁锤抡始皇帝,误中副车逃了。
路遇黄石公,老翁故意把鞋丢了,让张良给他捡,捡了好几次,说孺子可教,过几天来这里等我哈。五天过后老头子提前来了,斥责张良来得太迟,等几天再来,反复后张良索性在桥上通宵,终于等来一本太公兵法。
以前这个故事觉得果然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能忍耐,长大了史记,原来第一次让他去捡鞋就“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彊忍,下取履”了。
就很地狱,一个面若好女的美青年,脾气爆得很,要么找人铁锤抡你,要么“欲殴之”。
后来他当了刘邦的谋士,还是很尖锐,分析问题能反问到老板哑口无言,一路运筹帷幄,打天下分天下,别人封万户侯,刘邦提出给张良三万户,让他在最富裕的齐地自己挑。
致命选择题哈,曾经的沛公当上帝王,想给最重要的谋士这样大的荣宠,但太超过,就无法分辨假意还是真心。
在他人千户万户就算功高时提出君自择三万户,大约刘邦这时候确实信重,但以后呢皇权会不断消解曾经的联系,过往跟随左右,如今远隔宫阙,经年后帝王再忆起,会不会觉得这三万户太过扎眼
接受不可能,但拒绝也要讲求方法,一个办不好可能就喜事变丧事,让天子觉得“我都这么信任你了你居然怀疑我的真心”
张良的回答就很妙。他说:“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我和您在下邳相遇,乃上苍赐之,如今我也只要我们相遇的这一块留地,不敢要更多。
非常,非常聪明的回复。不需三万户,只需相遇处,时时感念,君臣厚恩,终生回望。
谋圣何其敏锐,他嗅到山雨欲来的气味,知道君臣关系已到最微妙的临界点,此后便从朝堂事抽身,托病不出,同时,长子名“不疑”。
臣子知事,君主自然以美意相报。因为这样的分寸与智慧,终其一生,二人都保持着较为良好的关系,偶尔还能聊聊天,史记写“所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
只是散漫地、随意地聊一聊天下事,史官都懒得记载,让它们随岁月而过,吹至相遇伊始。
达成君臣hayendg无争无惧,功成身退,闲来共话天下事。
陈平面若冠玉,点头称是:“子房才足折冲御侮,德足辅世长民,辟谷仙游,功成身退,乃平生心事之了了。元勋之首冠也。”
但人生世间便要建功立业,大好年华便脱身而去,访鹤游仙,岂不辜负这庙堂高殿
司马光长叹,以留侯之明达,足以知鬼神之说为虚妄,却从赤松子游,观韩信诛夷,萧何下狱,唯有明哲保身,方能全身而退。
只是时局在此,如何能退
萧何入的是原始股,早年就和刘老三认识,借官吏身份给他行了不少方便。刘邦出远门,大家凑路费,别人给三百,萧何给五百,起义也一起,打起仗来每天搞后勤,士兵、粮饷、户口都要负责,帮他镇守后方,还帮他月下追韩信留大将,可以说是尽心竭力。
开国初期刘邦也积极回报了这种好意,用“功狗功人”说萧何与众将的区别,以其功绩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但帝王终归多疑,韩信被诛后,萧何升任相国,召平劝告他辞让封赏,再把家中财务捐出来做军费,刘邦大喜,但风不过初起。
英布反叛,刘邦亲自讨伐,萧何留在家搞后勤,一切皆如往常,但刘邦屡屡遣人来问萧何在做什么帝王不再放心他留守后方了。因为封无可封,因为百姓太过重依附,他的威望与民心已让人忌惮。
萧何的应对是自污,以低价强行买来许多土地房屋,大家闹到刘邦面前,“上笑曰”,让他自己向百姓谢罪。帝王清楚萧何这样做的目的,对此接受良好。
然而相国这时候没转过弯,开始为民众求情,说老板啊长安城地方太小了,不够种,能不能把你的私人花园上林苑打开让百姓进去种地
刘邦很不爽,给你个台阶挽回,结果你让我放血成全自己的名声,转头就把萧何扔进牢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