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话其实不用说的太多,朱棣本来就是武将出身,他肯定比朱瞻壑更能理解。
“说的不错,你大伯其它方面都好,就是对军队这方面不太重视,有时我真希望他能和你爹互补一下!”
朱棣叹了口气,说着拿起朱高炽的奏本,随手扔到了旁边的火盆里。
“皇爷爷英明!”
朱瞻壑看到朱棣的举动也是心中大喜,这说明朱棣赞同武臣入阁的事了。
“你先别急着高兴!”
没想到朱棣这时一抬手,脸上也带着几分愁容。
“让武臣入阁没问题,朕现在心中就有几个人选,张辅不用说了,武能开疆,文能治理一方,另外还有泰宁侯陈珪、武安侯郑亨,也都是不错的人选。”
朱瞻壑听到这里连连点头,张辅肯定没问题,就是得让人接替他镇守交趾。
陈珪在军中的资历最老,曾经跟随徐达打下北京城,后来又参加靖难,可以说打了一辈子仗,深受朱棣的信任。
至于武安侯郑亨,人品也相当稳重,这两人都是老成持重之人,进入内阁也不用担心出什么乱子。
“这三人都是跟随我靖难起兵的心腹,人品、才能都没得说,可是我担心军中后继无人,朕的子孙就算想让武臣入阁,恐怕也挑不出合适的人啊!”
朱棣皱着眉头继续道。
靖难功臣的确不少,但许多人的年纪都不小了,比如陈珪,今年都八十了,虽然身体很好,可也撑不了几年。
至于那些勋贵子弟,看看张忠和朱勇,整天走马斗鸡,就这,他们在勋贵子弟中已经算是好的了,至少没有欺男霸女、胡作非为。
这主要是靖难功臣一般出身不高,大都是当年朱棣手下的百户、千户,打仗的能力倒是锻炼出来了,但却不会教儿子,因此勋贵子弟大多骄纵。
这些勋贵子弟日后继承他们父辈的爵位,在军中亨有高位,若是让他们入阁,恐怕只会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这倒是个问题,不过也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
朱瞻壑沉思片刻忽然再次道。
“你有解决的办法?”
朱棣十分惊讶,这段时间以来,自己这个孙子给他的惊喜实在太多了。
“皇爷爷不要心急,现在最重要的,还是把内阁搭建起来,至于勋贵们的事,可以放在后面慢慢解决。”
朱瞻壑却没有说出自己的办法,毕竟人的精力有限,如果一次做的事情太多,反而会贪多嚼不烂。
“哈哈~,这倒也是,朕的确有点心急了,总想把所有事情一次全都做好!”
朱棣闻言也大笑一声,事情要分清主次,现在最重要的还是内阁。
“对了,上次你说的那个票拟和批红,朕也觉得相当不错,阁臣对奏本写下建议,由朕来决定是否施行,如此一来,倒也让朕省了不少的事。”
();() 朱棣这时拍着朱瞻壑的肩膀再次赞叹道。
“多谢皇爷爷夸赞,只是票拟和批红虽好,但后面还有一条备注,那就是必须严禁宫中的宦官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