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歧视,大大挫伤了这些能工巧匠的积极性。
“匠籍”张居正又略带迟疑,皱着眉问道,“如果这些人改了匠籍,那日后无人再做工匠,军器局,各地的织造局,招谁去做?”
“那总得吃饭吧,而且朝廷也是不是白白放他们自由。”
“而是让他们自己钱,为自己赎买自由。”
张允修语极快地说道。
俄国解放农奴,在他看来就是一条极为不错的折中之法。
让农民背负大量债务的情况下,获得自由与土地,兼顾两边利益。
这些匠人世世代代为匠人,只要能脱出匠籍,肯定愿意拿钱赎买。
没钱?
那就先欠着,一年一年慢慢还。
只要这些人流动起来,对大明来说利大于弊。
张居正也听出其中好处,忍不住问道:“那你说说,一个人多少银钱合适?”
“一户一百两吧。”
张允修想了一会儿,回道。
“全国有七万多匠户,岂不是有七百万两?”
张居正心下吃了一惊,但很快镇定下来,提醒道,“一百两,你就是敲骨吸髓,这下匠户也拿不出来。”
“又不是让他们一下拿出来,每年收他们一分利息,直到还完为止就是。”
“这倒是不错。”
张居正一拍掌,站了起来。
一百两一分的利息,一年也才一两,对于一户人家来说不算多。
要知道,匠人不去服差役,每月还得交付银钱。南边每月每人九钱,北边每月每人交付六钱银子。
如此一来,倒只有一个坏处——工匠的心野了,不肯为朝廷干活。
思索几秒,张居正抬头低头看向儿子,说出自己的想法:“此事也牵扯重大,应在某处试上一试,再行推广到全国。”
“父亲深谋远虑,正当如此。”
张允修起身恭维一句,张居正也不废话,迈步走出房间。
太祖规定的户籍的确有些问题,军户太多,不好改动,这匠户倒是可以试上一试。
想到这里,张居正心头一热,脚步也愈轻快。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