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细细咀嚼着,一筷子不够味,再来一筷子,越吃越精神,他惊喜地说道:“本来有点困了,现在不困了,很精神!”
他们的孩子也兴奋的朝着竹筒伸筷子:“我们都试试。”
一家人吃得神采奕奕,妻子道:“难怪猴子吃完后那么兴奋,手舞足蹈,果然有提神的效果。”
猎人丈夫也很高兴:“以后我出门可以带点这树叶,等猎物等困了就吃点。”
“行,我们下次多摘点,给家人们也分一些!”
在一家人的热情分享中,茶叶就这样慢慢地流传开来,朝着整个基诺族流传开,他们最初的吃法“凉拌茶”也随之流传开。
【后来基诺族吃“凉拌茶”的习俗传承下来,云南人基诺族被称为“吃茶的民族”。他们的祖居之地,也是茶树起源的中心地带。】
【直到现在,还有“茶祖”。】
现代,云南省凤庆县有一棵古老的茶树,高达10米,十分粗壮,被当地人称作“锦绣茶祖”。
旅行者被当地人带去茶祖面前,仰望着巨大的树木,再看着几人环抱都抱不下的粗壮树干,震撼的立刻拿出手机拍照。
“这就是锦绣茶祖!”
“哇,原来茶树这么大!我还以为茶园里的茶树长不高。”
同行的旅行者各种赞叹,拍照,让当地导游有种与有荣焉的骄傲:“这已经是人工栽培矮化之后的,原始的茶树更高更大。”
。
西汉时期,吴理真站在四川蒙顶山上,正在种茶树,他站在山顶上看到了天幕,还好奇地伸手去触摸。
当然,什么也没摸到。
吴理真还有些遗憾,低头去看自
己刚刚种下的7棵茶树。
这时期的茶树(),
?()?[(),
为了适应环境,茶树已经被驯化,从乔木科的高大树木变得更矮小,高不盈尺,叶片细长,更接近灌木。
“不知道我栽种的茶树能不能活到后世,会不会也被称作‘茶祖’。”
吴理真认真地给茶树挨个浇水,一边碎碎念着:“小家伙,你们要加油啊,争取超过你们祖宗!”
时光荏苒,眨眼便是千年时光过去。
清朝时期,一位四川的地方官来到蒙顶山上,抚摸着茶树,感慨着:“西汉时期的古树啊,可真是树祖宗!”
“你们在被种在蒙顶山上,以后就叫‘蒙顶茶祖’吧!”
等回到家中,看到自己正在编纂的《四川通志》,便根据当地百姓的说法,将吴理真和茶树的故事记录了下来,称7棵茶树为“蒙顶茶祖”。
【唐朝时期,诞生了历史上最古老的茶书,茶圣陆羽著书《茶经》,记载了唐朝时期的各种制茶法和饮茶方式。】
【宋朝时期,开始流行碾茶为末,茶末与茶汤同时喝下的“点茶戏”,又叫做“水丹青”。】
【明清时期,改团为散,流行简单的冲泡法。】
天幕放出了不同时代的不同的茶的吃法:
唐朝时期,茶叶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四种,饮茶法也有煎茶、庵茶、煮茶几种。
煎茶法的用茶是饼茶。饼茶经过炙、碾、罗三道工序,将饼茶加工成细末状颗粒的茶末,再进行煎茶。先将茶饼复烘干燥,谓之“炙茶”。等茶叶冷后,再取出打碎,展成粉末状,再箩的细筛,筛下茶即成待烹的茶末。
庵茶是将茶叶先碾碎,再煎熬、烤干、春捣,然后放在瓶子或细口瓦器中,灌上沸水浸泡后饮用的,类似现代冲泡奶粉,只不过唐朝冲泡的是茶粉。
唐代另一饮茶法是煮茶法,即把葱、姜、枣、橘皮、薄荷等物与放在一起充分煮沸,或者使汤更加沸腾以求汤滑,或者煮去茶沫,这样的煮茶法影响到现代,打油茶、擂茶就依然保留着原始煮茶的遗风。
宋朝时期主要流行的是点茶法,类似咖啡的拉花。
点茶法是将研细后的茶末放在茶盏中,先冲入少许沸水点泡,把茶末调匀,然后慢慢地注入沸水,用茶筅去拂,调匀茶而后饮用。宋代饮茶讲究欣赏茶叶本身的原汁原味,而不再在茶汤中加入香料和调味品,是进入清饮方式的开端。
宋朝人发明了许多玩茶的方法,斗茶,分茶,李清照据说就是一名分茶高手,擅长“活火分茶”。
明清时期主要以清水冲泡为主,与现代的冲泡法基本一致,这个时候开始讲究品茗修道的环境,设计了专门供茶道用的茶寮,使茶事活动有了固定的场所。广东、福建、台湾等地流行的工夫茶,就形成于清代,虽然有了不同的仪式感,本质上依然属于清泡法。
少数民族则是各自结合当地的风俗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