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氏被骂的脸红,低头回了屋儿。
与冯家不同,柴家人意见都很统一,认为接济冯家是应该的,柴松见家人都善良识大体,很是欣慰,曾经过过苦日子,对现在的状况并不在意,相信生活还能好起来。
时间眨眼过去一年,冯仑伤重不治,柴松帮着料理老友后事,继续帮衬冯家,虽说冯源已经单独走商,可是做得很一般,对柴家的接济并不推辞。
江氏与儿子一个性子,也不推却,儿媳郑氏看不下去,经常规劝,结果可想而知,每次都遭到婆婆和丈夫的训斥。
第二年秋,郑氏生下一女,婆婆和丈夫都很开心,趁着她们高兴,郑氏又出言规劝,可江氏母子依然不肯改,一来是贪图东西,二来对当年生意失败还有怨恨。
次年开春儿,柴松病倒了,他自知不起,便提前叮嘱儿子:“冯家的事儿我很愧疚,你冯叔还救了我一命,无论为他家做什么,都难以报答,冯源生意做得不如意,他家日子不好过,你要多多帮衬,不要吝啬。”
“放心吧爹,我会的,只要有我吃的,就少不了冯家的。”
柴松知道儿子的秉性,一言九鼎,听完这话,缓缓闭上眼睛,去地下与老友冯仑见面了。
柴松夫妇感情很好,他这一走,妻子张氏悲痛欲绝,不久后也过世了。
柴茂忠厚大义之人,妻子范氏也是如此,父母去过后,他们时常接济冯家,江氏母子认为这是应该的,来者不拒。
郑氏觉得不妥,可她是个妇人,说话不管用,还常常受到婆婆和丈夫的训斥。
为了能好好照顾冯家人,柴茂走南闯北辛苦打拼,妻子范氏做针线活儿贴补家用,帮丈夫分担,久而久之累坏了身体,好不容易怀了孩子,六个月时小产,没能保住。
江氏做人流于表面,得知后过去探望,除了一些假意安慰的话,没有任何表示,郑氏心里过意不去,偷偷买了些补品,给范氏送过去,被婆婆和丈夫现后,挨了一顿训斥。
孩子小产对范氏打击很大,加上劳累过度,一病不起,柴茂找了不少大夫,都束手无策。
范氏生病后,郑氏经常劝解婆婆和丈夫,要他们以后不要再收柴家送来的东西,不仅不能收,还应该帮忙照顾范氏,柴茂经常外出,范氏身边不能没有人。
江氏多少还算懂些礼数,也经常过去探望范氏,嘘寒问暖,可每次都是空着手,以她的吝啬性子,能去探望已经不错了。
冯源比母亲做得过分,不仅不帮衬,家里有个什么事,比如修院墙、补房顶什么的,还叫柴茂过来帮忙,别说工钱了,连管上顿饭都心疼的不行。
眨眼又过去两年,冯源的生意也好了许多,小日子过得很不错。
就算是这样,柴茂也经常给冯家提些东西过来,有时是吃食,有时给冯源的女儿带些玩具,冯家有什么事儿,他不惜力气、不惜钱财,尽力帮忙。
这天晚饭,郑氏又道:“娘,我觉得应该多帮一帮柴家,柴大哥整日外出,他家嫂子身体不好,我们家现在宽裕了,应该回馈的,总不能拿一件事,赖上人家一辈子,若是那样的话,爹爹九泉之下也不会心安。”
“经常过去看看就是,东西就算了,他家又不是过不下去,说道你爹,还不是让他家害死的,若没有那件事儿,我们早就富贵了。”
一提到当年之事,江氏又唠叨起来,在她心里,估计这辈子都不会原谅柴家。
冯源比母亲更甚,冲着妻子吼道:“收起你那副菩萨心肠,他老柴家欠我们的,这辈子都还不清,我现在不收柴茂的钱,已经很不错了,还要去接济他?你个妇道人家,整日柴家长、柴家短,还有没有羞耻心?”
“你你”这话把郑氏气哭了,捂着脸跑回屋里,女儿还小,也被吓哭了。
当天夜里,郑氏看着躺在身边的丈夫,突然觉得好陌生,想不到他如此凉薄,如此忘义,看着看着,不由得泪如雨下。
半年后的一天,冯家的房顶漏了,冯源让柴茂来帮忙修补,漏洞不大,很快就修完了,不料下房时梯子断了,柴茂重重摔在地上。
当时没什么大碍,腿脚无事,身上也无事,想不到次日一早,柴茂竟胸闷不已,起不了床,范氏拖着病体请来大夫,给丈夫诊治。
大夫说柴茂受了内伤,非常严重,需要好生调理,否则有性命之忧。冯家人得知后,江氏母子只来了一次,给了两钱银子,此后再也没有来。
郑氏心寒到极点,她不顾身份,亲自过来探望,给范氏留下几件饰,让她变卖后给柴茂治病,得知此事,江氏母子大雷霆,特别是冯源,竟然打了妻子一顿,不让她出门。
柴家并不富裕,柴茂的伤又很重,三个月后不治身亡。
江氏母子虽然凉薄吝啬,但面子上的事儿还是要做的,母子俩帮着范氏料理了柴茂的后事,假意嘘寒问暖,范氏看着这对母子,心寒不已。
郑氏很想过去,但婆婆和丈夫不许,她躲在屋里偷偷哭泣,觉得柴茂太不值了。
柴茂去世,妻子范氏体弱多病,如何生活?娘家人看不下去,将女儿接回家,不久后给她找了户好人家。
范氏没能留下个孩子,柴家断了后,街坊四邻都很惋惜,他们多少知道一些柴冯两家的恩怨,背地里数落江氏母子,凉薄、无情、心肠狠。
对于这些戳脊梁骨的话,江氏母子可不在意,只要自己日子过得舒服就行了。
自从柴茂过世,范氏改嫁后,郑氏经常以回娘家的借口,去庙里烧香,她一不求财、二不求运,只是为了柴家诵经度,在她看来,冯家亏欠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