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家人假装没听见。
吴大娘就开始骂,“生儿子没屁眼的玩意,不得好死………"
顾立夏不在乎。
其他人,着急吃肉。
顾不上。
2斤重的鸡,吃了个一干二净。
顾立夏吃完就当了甩手掌柜,抱着淮西去荡秋千去了。
其他人既然不会逼逼赖赖。
主要是江文也默认了,其他人早就习惯。
淮北吃完也挨挨挤挤的靠过来,顾立夏可不敢再加一个淮北。
自己下来,让兄弟俩坐着。
顾立夏在旁边推,边推边扫兴,“来,淮北,考验一下你最近这段时间的学习成果。数数。”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4。”淮北正高兴呢,也配合,数得又快又好。
但是到了39就卡壳了。
他自己也意识到了自己数错了。
就观察顾立夏的反应。
顾立夏先表扬,“不错,我记得我上一年级那会儿根本没有人学习,大家都在玩。不错,再接再厉,下次考你的时候,如果全对了,再奖励你吃今天这样的鸡。”
淮北就听到了考得好吃鸡。“真的吗?其实我也没有好好学,我前后左右的同学老是要找我说话。他们问我本子是谁做的?书是谁用下的。衣服是我自己的,还是哥哥穿过的。”
“早上吃的什么?中午吃的什么?晚上吃的什么?谁家和谁家打架了。谁家里丢东西了?家里有几个人。有什么好玩的?什么时候吃糖了?什么时候吃肉了?”
“我还说咱家养鹅了,他们还来咱家看过呢。总之,上学有点忙。”
“不上学才好呢,像今天。早上起来出去跑步练拳回来之后,就可以荡秋千。吃饭,踢皮球,放鹅。”
“不过,上学也好玩。下课根本不够玩。上完厕所才一会儿就上课了。老师还凶巴巴的。”
“就会喊,安静安静幸好我不叫安静,班上有一个叫刘静的女同学。每次老师一喊,她就吓得抖一下。”
顾立夏被这孩子说的给逗笑了,其实上山下乡这个活动始于55年。
为了缓解城里青年的就业压力。
上山下乡有两大模式:农场(包括兵团、干校)和插队。
与农场模式不同:插队属于集体所有制,无需政审体检等手续,也没有严格的名额限制(赴边疆除外),顾名思义就是安插在农村生产队,和普通社员一样挣工分、分红分口粮。
1968年以前的上山下乡以农场模式为主。
因中学生滞留学校,到1968年出现了六届初、高中学生(即“老三届”)一起毕业的奇景。
顾立夏和江文能躲过下乡很简单,作者让2人上了高中。
特别是原主,是女主的同学,也是愚蠢的对照组。
衬托女主聪明伶俐。
在乡下如鱼得水。
这年的冬季起,插队模式就成为上山下乡的主要模式。
“插队”从此成为一个特殊意义的词汇。
今年12月份起,将会开始允许知识青年以招工、考试、病退、顶职、独生子女、身边无人、工农兵学员等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名义逐步返回城市。
“那你挺乖的,你要不乖,老师就会喊,江淮北你安静,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