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楠文学网

楠楠文学网>唯识三十颂原文合集 > 第1集直解(第1页)

第1集直解(第1页)

《唯识三十颂》诸位法师慈悲,诸位同学,阿弥陀佛。好,请放掌。

学人这次很欢喜有这个机会来跟大家共同学习《唯识三十颂》,本颂是印度的大论师天亲菩萨所作,虽然只有三十个偈颂,但是在唯识学整个修学的内涵当中,基本上本颂是占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在正式的开讲内容之前,我们简单的把学习本颂的一个宗旨先做一个说明。

我们每一个人学习佛法的因缘是有差别的。有些人是在逆境的因缘当中的刺激而学习佛法、有些人是在顺境当中善根的显现而修学佛法,虽然我们修学佛法的因缘有所差别,但是我们内心当中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希望离苦得乐,就是我们为了要使令生命离开痛苦而追求安乐,所以我们开始皈依到三宝的座下,或者你选择在家、或者你选择出家。

离苦得乐的方法,在整个大乘的修学当中,有两个重点:

第一个、观照力

你要能够透过对教法的学习,对生命生起一个正确的观照。

第二个、行动力

通过我们一种观照的引导,真实的付出身口意的六波罗蜜的修行。

观照跟行动这两个内容,从一个修学次第来说,这个观照力又是最为重要了。那么在整个对生命的观照的内涵当中,《解深密经》把佛陀的一代时教,那么分判成三个时期:

一、有教时期

第一个时期就是佛陀灭度以后的前面的六百年,解深密经叫做有教的时期,有没有的有,有教时期。

那么有教时期,当然主要是小乘的部派佛教。他们的整个思想从四谛十二因缘建立出我空法有的思想,就是说我们在生命的流转当中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我,因为生命是无常变化,但是这宇宙的万法,这些因缘所生法,包括生死的杂染法,也包括涅槃的清净法,这个法是有真实性的。这样子我空法有的思想,就建立一种对生命跟涅槃的互相对立的观照。也就是说你要么在生死流转,你要么趋向涅槃,这两个是不能并存的,因为这个法是有真实性的,有真实性当然就是对立。那么我空法有的思想的观照就引导我们放弃了生死而趋向于安乐的涅槃。这个就是一种有教的时期。

二、空教时期

从佛灭后六百年到九百年的三百年当中,《解深密经》把它判做一个所谓的空教时期,就是以般若经为一个主流的明缘起性空的道理。缘起性空就是说基本上生死的流转是因缘所生法,那么清净的涅槃也是假借戒定慧的因缘而显现的,所以就把生死跟涅槃的这种相互的对立性消灭掉了。一切法毕竟空来观察整个生命的相貌,那么这样子观察基本上比有教更加的彻底。但是到了末流的时候,就很容易引导我们趋向于偏空,我们只是安住在空。那么对于诸佛的广大的功德庄严,就会产生一种不生好乐的心情。

三、中道时期

所以说从空教的时期到佛灭后九百年以后,就是所谓的非空非有的中道时期,就是唯识的思想,以万法为识,以一切法,包括杂染法,包括清净法是我们的一念心识所变现。那么以这样子的正确的所谓的非空非有的观照,我们就能够正确的远离小乘的执着法跟中观学者的偏空,使令我们能够很正确的走入中道的实相,我们一方面能够放下自我,一方面我能够主动的积功累德。所以唯识的教法基本上它一方面谈到我们清净的本性,但是它也一方面强调由于我们的业力的熏习,我们内心当中会出现各式各样的相貌,也强调因果的这些差别。

所以我们如果能够很认真的学习《唯识三十颂》,我们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就建立整个大乘的正见,就是你能够很正确的去观照生命的真相,包括杂染的缘起是怎么回事,包括清净的缘起是怎么回事。那么我们有了观照力以后,我们就能够正确的去付出戒定慧的修学。所以我们研究本颂,简单的讲,就是建立整个大乘佛法的正见,成就大乘种性,这个是我们在研究三十颂之前的一个说明。

好,那么我们现在看讲义《唯识三十颂直解》,那么讲义的整个传承。我们下面有三段的说明,

第一个,天亲菩萨造,

那么先说明造颂者,天亲菩萨是唯识宗的第三代祖师,他有一个外号叫千部论师,千部论师。他刚开始是修学小乘教法了,在整个部派佛教当中,他做了五百部的论,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大家所知道的《俱舍论》,《俱舍论》等于是天亲菩萨在小乘教法当中的一个巅峰时代,他把整个有部跟经部的整个修行的内涵,都把它浓缩成《俱舍论》,那么后来被他的哥哥无著菩萨所度化,回小向大,就学习大乘的唯识。

他回小向大以后,他在大乘的教法当中也造了五百部论。那么整个五百部论的大圣教法当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唯识三十颂》。因为天亲菩萨的前面的论基本上都是针对一个单一的主题跟外道辩论,或者跟小乘的学者辩论而安立的。《唯识三十颂》是天亲菩萨到了晚年,等于是他灭度的前一年,应弟子们的要求,把整个唯识的境行果,他的理论、他的修行的方法、修行的位次,做了很有次第的交代,当然比较不圆满的地方,不幸的地方是天亲菩萨他造完了三十颂以后,他本来要造论,在印度的论师都先造颂,然后再解释颂再造论,他还来不及造论就往生了。

就是说天亲菩萨他等于是在晚年,也可以说他思想最成熟的时候,造下了《唯识三十颂》,把他一生修学唯识的心得,以三十个偈颂来表达出来。我们看

第二个,玄奘大师译

天亲菩萨是印度的论师了,玄奘大师在唐朝的时候到了印度,取得很多的经典回来,除了当然主要是两个部分,一个是般若经,般若系大品般若经,第二个是瑜伽部分,包括《瑜伽师地论》,包括《唯识三十颂》,都是在玄奘大师那个时候带回来翻译的。

第三个,蕅益大师解

我们这次的直解是根据明末的蕅益大师的注解,当然大家会问说《唯识三十颂》的注解很多了,我们为什么选择蕅益大师的注解?主要的理由就是说,因为蕅益大师在解释唯识的时候,他会考虑到性相的圆融,就是说唯识学跟天台的整个思想的融通,蕅益大师在关键点的时候会把它说出来,所以我们学了蕅益大师唯识学的思想,你以后学天台的时候,你会觉这两个教法会相随顺,不会互相冲突。蕅益大师的性相圆融的一个特色,所以我们就根据他老人家来做注解。

这个就是说明我们这次整个讲义的一个传承是天亲菩萨造颂,玄奘大师把它翻成中文,蕅益大师对颂文做个注解,好,我们现在正式的看讲义,

◎将述此颂,大科为三:

甲一、解释标题;

甲二、随文释义;

甲三、结示劝修。

我们根据蕅益大师的《唯识三十颂》直解,我们分成三大科来说明。第一个解释标题。那么从中国的传承当中,讲经的人都是先解释标题的,因为这个标题有总持这一部经论的一个要义,所以我们解释标题,解释标题等于是先拢总的说明本颂所要表达的内涵是什么。

甲二随文释义,第二科我们就正式颂文来解释它的义理。那么根据蕅益大师的注解,他是把本颂分成三大科,乙一、明唯识相,乙二、明唯识性,乙三、明唯识行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