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9年高校大规模扩招,大批的学子离开嘉阳,外出求学,但学成后肯回家乡的,少之又少。
本就地广人稀的小城,人口更少了。
邱鹿鸣培训班的学生家长最常说的就是,希望孩子好好学习,考到南方去。他们的语气中,没有一丝一毫的眷恋,都在热切地规划着,以后孩子考到哪里,就到哪里定居养老。
许多退休老人也都纷纷赶到海南过冬。
——这个林区小县城,在资源被极大限度开采后,已经被“自己人”嫌弃和抛弃了。
年轻人的离开,和计划生育的良好执行,导致近年儿童比例锐减,乡镇小学6续关闭,家有学龄儿童的村民都到县城买房租房,乡村房屋大片大片空置下来,有的村子甚至连十户留守的人家都不到了。
农民的土地大都外包出去,自种的人家,也多在县城买了楼房,夏天回村种地,冬天进城猫冬。
这使得嘉阳县城房价比伊市还要高,县城东边6续新建的小区已基本和太平村连接,大片的洋房和小高层中间,邱家诊所和平房小院显得很是特殊。
滨江路的老房子早已动迁,盖了楼房。
邱冀邺不愿住楼房,他嫌楼房不接地气,更嫌楼房暖气太足,二十四小时烤箱一样烘烤的地暖,对身体不好。
所以邱家拿了赔偿,就在诊所南面那块地上自建了平房,这次把当年批的地皮都利用上了,打了高高的地基,盖了五间铮明瓦亮的大房子,南北院子足有两百平米,还做了几个花圃,最南面还有半亩菜园子。
平房的大门开在北面,一出大门,走几步就是诊所的后门,如果直接向右拐走上几十米,就上了嘉阳通往太平村的公路,过了公路再走几百米,就是江堤。附近楼房的一楼全是商户,有商店、店饭、旅店、药店,太平村里还有卖村民自养的笨猪肉、鸡鸭鹅,交通购物都很方便。
2o16年,十六岁的娇娇被北京中医药大学破格录取,邱鹿鸣夫妇就搬到诊所附近的平房小院居住了。
海关的楼太老旧了,预制板的房子,隔音保暖都不好。早几年邱鹿鸣就买了距离父母平房大约两百米的新建小区的房子,一百四十平米,三室两厅两卫,特地给父母留出一间卧室,可惜他们不来住。
其实,这楼房,冬天时候邱鹿鸣也不爱住,他们家采用的是暖气片,但楼上楼下都是地暖,且家家全屋铺设不留死角,仿佛只有这样才能把暖气费给赚回来,楼下住着祖孙三代人,夏天那对六十多岁的老夫妻带着孙子住,冬天儿子儿媳也从乡下回来住,老爷子对于每年近五千块的取暖费,非常肉疼,坚持要把暖气阀门开到最大,热的实在受不了了,就把窗子打开散热。
邱鹿鸣家的暖气阀已经完全关闭了,家里还是热得不行,邱鹿鸣踩着梯子摸摸自己的天花板,都是热烘烘的,这不就是烤箱的上下火么!
她怀疑这种低温烘焙,会把自己烤成人形饼干。
郑伟下楼劝说邻居关闭一半阀门,老爷子穿着跨栏背心,一身汗巴流水地打开门,认得郑伟是楼上邻居,问有啥事儿,一听是让关阀门,当场就急了,再多劝一句,老爷子就面红耳赤地喊,“我交了钱咋还不样用啊?你家热碍我家啥事儿啊!”
搁郑伟十年前的暴脾气,他准能扯着老爷子的破背心,好好告诉他到底碍不碍他家的事儿。现在的郑伟却只是笑笑,替老爷子关上门,下楼收拾东西就带着媳妇搬到太平村平房去了。
同事们知道他们家居然放着楼房不住,大冬天的去住平房烧小锅炉,一边交着取暖费,一边还得买煤,都纷纷开玩笑说他们家可真趁钱。
县城里住平房的可不多了,有也都是老房子,不保暖,且取暖困难。
而邱家的新房子,取暖是跟后面诊所的共用一个小锅炉,冬天室温2o度左右,穿件薄毛衣即可,不冷不热,最是舒服。
烧锅炉的活计是请了太平村一个孤老头来做,平日他就住着诊所厢房的一间屋子,除了烧锅炉,还兼职打更和扫院子。
老头姓毕,六十出头,人很勤快,冬天下雪,他总是早早起来,拿着大扫帚,唰唰唰地扫院子,一直扫到邱家大门口,转身再扫,一直扫到公路边上去。
邱冀邺八十岁了,身体硬朗,走路带风。无论寒暑,每日早起都先打半小时太极或者八段锦,上午坐诊,下午休息。他一天至多就看十个八个的号,多了也不看,说是体力不济,再看就不准了。很多复诊的患者,也不急,就在附近旅店或者民宿住下,山清水秀的地方,没有工业污染,菜蔬干净,民风也算纯朴,住着住着就生出感情,有人就买了房子,夏天好来避暑。
贺曼姝七十八岁,除了饭后半小时散散步,其余再无运动,身体也很好,夏天种花种菜,冬天读书织毛衣,平日里照顾邱冀邺的事情都是她在做,只是做事变得慢悠悠,不紧不慢,随着年龄增长,更是逢人笑眯眯,一句难听的话都不肯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