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荏苒,岁月如梭,时间来到了2016年,在出版了《易品三国》之后,我开始逆流而上,追根溯源,筹备《易品东周列国》的出版。
我的外祖父叫邱树仁,一生喜欢两本书,《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最主要的,我从外祖父身上,认识到了隐士的身影和特征,后边会涉及。
《易品东周列国》那可是大餐,需要熟读诸子百家,史记,春秋左传,战国策,五经。
在《易品东周列国》出版过程中,又有很多意外的收获。
《定之方中》是《诗经·鄘风》的一篇,全诗内容如下: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升彼虚矣,以望楚矣。望楚与堂,景山与京。降观于桑,卜云其吉,终焉允臧。灵雨既零,命彼倌人。星言夙驾,说于桑田。匪直也人,秉心塞渊,騋牝三千。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卫国的文公在楚丘营建宫室的情景,以及他在占卜后前往桑田查看的过程。诗歌还赞扬了文公的品德,最后描述了文公拥有众多良马的景象。全诗以简洁的语言展示了卫国文公的治政理念和兴国之象。
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升彼虚矣,以望楚矣。望楚与堂,景山与京。降观于桑,卜云其吉,终焉允臧。灵雨既零,命彼倌人。星言夙驾,说于桑田。匪直也人,秉心塞渊。騋牝三千。
大意是:定星在夜空正中时,开始在楚丘建造宫殿。通过日影来测量,楚地的宫室便动工。种植了榛树和栗树,还有椅树、梧桐、梓树和漆树,将来可以砍伐用来制作琴瑟。登上那座高大的土丘,远望楚丘。看到楚丘和堂邑,以及景山和高大的山丘。下到田地里观察桑树,占卜结果显示吉祥,最终一切都会好起来。好雨已经落下,命令那些管车的小臣。一大早就驾车出发,休息在桑田里。他不仅仅是一个普通人,内心深厚且诚实。拥有三千匹良马。
《定之方中》全诗分为三章,每章七句,分别描述了卫文公在楚丘营建宫室、规划城邑和劝农桑的情景。诗歌的主题是对卫文公的治国理念和成就的赞颂。通过对卫文公不同活动的描绘,展现了他作为君主的智慧和德行。
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天文与地理的测量:诗中提到“定之方中”和“揆之以日”,反映了古人对天文地理的精确测量和应用,象征着国家治理的科学和理性。
树木的象征:种植的榛栗和椅桐梓漆等树木,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美化,也象征着国家的繁荣和长久之计。
诗歌的历史背景:
卫文公的背景:卫文公在位期间,卫国经历了战乱和重建,他的政策和治理使得国家逐渐强盛,成为后世赞颂的对象。
诗的创作时期:该诗创作于卫文公晚年或逝世之后,是对他在位期间政治功绩的追忆和赞美。
其实,这段故事也是离不开齐桓公的。
齐桓公,名姜小白,是齐国第十六位国君,也是春秋五霸之首。他在位期间,推行管仲的改革政策,加强军事力量,以“尊王攘夷”的策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得齐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在他的统治下,齐国不仅成功进行了内政改革,还通过多次的军事行动巩固了霸主地位。
卫懿公因为好鹤而荒废国政,导致卫国被狄人攻击,几乎亡国。在这关键时刻,齐桓公的行动具有重要意义。他不仅派遣军队支援卫国,还在黄河南岸的楚丘帮助卫国建立新的都城,鼓励之前出逃的卫国人回到楚丘,使卫国得以重新建国。这一事件被称为“存邢救卫”,充分体现了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战略思想,也显示了他作为霸主的责任和担当。
齐桓公的帮助不仅限于军事行动,还包括对卫国的全面扶持。卫文公继位后,继续向齐桓公求助,并得到其大力支持。这包括提供资金、物资以及人力帮助卫国恢复经济和社会秩序。此外,齐桓公还鼓励其他诸侯国给予帮助,形成了一个广泛的援助网络,加快了卫国的复兴进程。
综上所述,齐桓公对卫国的帮助是多方面的,不仅是单纯的军事援助,更涵盖了政治、经济和社会层面的支持。这些举措不仅帮助卫国从灭亡的边缘恢复过来,也进一步巩固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使其在春秋时期的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们之所以要引入诗经,因为我们发现,诗经和建筑风水有着很深的渊源。中国堪舆学中的名篇名着作者为卜应天的《雪心赋》说:有其意,无其辞。这个故事就是代表之一。
卫国的首都最初是朝歌(今河南淇县),后期迁至楚丘(今河南滑县)、帝丘(今河南濮阳)和野王(今河南焦作市沁阳)。
卫国,作为周朝的一个姬姓诸侯国,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周武王的弟弟康叔被封为诸侯,建立卫国,定都朝歌。朝歌不仅是卫国最初的首都,也是殷商末期四代帝都,文化和历史底蕴深厚。朝歌作为卫国的首都长达约400年,直至公元前660年,因为狄人入侵,卫懿公被杀,卫国被迫迁都。
“定之方中”其中“定”指的是营室星,属于二十八宿之一的室宿。诗中描述的是公元前658年卫文公在楚丘复建宫室的情景。当时利用了天文观测的方法来确立宫室建筑的正确方向。
根据毛亨的解说,营室星在黄昏时分位于正南方时,人们可以通过观察它来确立正确的建筑朝向。东汉大儒郑玄进一步解释,营室星在小雪季节出现,并与东壁星宿相连,帮助古人准确确定四方方向。最初,营室星与东壁星是同一个星宿,后来才逐渐分化为两个。这种通过特定星体位置确定地面建筑方向的方法,在古代是一种常见且精确的天文应用。
此外,诗中还提到通过日影来确定东西方向:“揆之以日,作于楚室”。立表测影是一种古老的测量方法,通过观察太阳升落方位以及直立物体的影子方向,可以确定东西方向。结合南观定北准极以正南北,这两种方法结合在一起,使得古人能够精确地确定宫室的朝向。
综上所述,《诗经》中的“定之方中”不仅展示了古人对天文星象的深刻理解,还反映出他们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智慧。这种将天文观测与地理建筑紧密结合的方式,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高度认知和尊重。
“揆之以日,作于楚室”出自《诗经·国风·鄘风·定之方中》,其中蕴含了古代对天文观测和地理测量的智慧,体现了通过科学方法确定建筑方位的场景。
“揆之以日”,即通过观察太阳的位置和日影来测定东西方向,而“作于楚室”则是指在确定了正确方位之后开始建造房屋。这种结合天文观测与地理规划的方法,不仅展示了古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还反映了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应用这些知识以达成最佳生存环境的智慧。
历史背景与地理战略考量
历史背景:公元前660年,狄人攻打卫国,导致卫国几乎亡国。卫懿公败死,国人逃散,失去了居住掌控四百多年的都城朝歌。齐桓公帮助卫国复国,立戴公,后戴公之弟毁即位为卫文公。
地理战略考量:楚丘地理位置优越,位于今河南省滑县,据守黄河流域的重要据点,有利于控制东西交通要道。同时,楚丘相对远离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路径,为卫国提供了相对安全的地理环境。
政治与经济考量
政治稳定:在齐桓公的帮助下,卫国成功复国。为了避免再次遭受狄人的侵害,卫文公需要一个政治稳定、能够得到诸侯国支持的新都城。楚丘作为新都,能够依托齐国等强大诸侯国的支持,巩固卫国的独立和自主。
经济重建:楚丘所在的黄河流域是农业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迁都楚丘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经济,尤其是农业和手工业,为卫国的长远发展奠定经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