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楠文学网

楠楠文学网>崇祯要求捐款 > 第123章 淮安府二三事(第2页)

第123章 淮安府二三事(第2页)

于是,沈坤在完成了安葬事宜之后,就毅然决定拿出自己家的全部积蓄并变卖了大部分家产,树起了抗倭大旗。他先是招募了一千多名青壮年,并亲自组织训练,把他们变成一支英勇善战的抗倭乡兵。真要说起来,沈坤的这一壮举,比戚继光组建戚家军还要早上一年多时间。

沈坤的乡兵大营设在新城,在新城、河下设立路障,并派人日夜巡逻。同时还建了不少的岗楼,楼下可以藏兵,楼顶上又可以安排人进行了望,发现情况后立即发出警报,这些岗楼被称为“御倭屯了所”。

白天,沈坤在新城内练兵,夜晚的时候他又独居城外,负责巡视敌情。期间,沈坤经常教导他部下的那些乡兵伞,为了保卫大明江山,保卫自己家园,一定要在平时加紧训练,在战时英勇杀敌,这样即使战死了也是十分光荣的。

在沈坤的严格训练和不时的思想教育下,所有乡兵都做到了纪律严明、令行禁止、雷厉风行、英勇善战,因此也就打了许多大胜仗。

在淮安一带的抗倭行动取得阶段性胜利以后,沈坤将姚家荡战场的倭寇尸体弄到一起,挖了一个个深坑进行集中埋葬,上面筑起高墩,把它取名为“埋倭山”,也有人称之为“埋倭墩”,用以激励和警示当地的百姓以及后人。

鉴于沈坤在抗倭一事中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嘉靖三十八年,皇帝下达圣旨,欲任命沈坤为北京国子监祭酒。但是,沈坤还未及赴任,就吃了一场冤枉官司,被逮入诏狱。

沈坤受诬下狱主要由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因沈坤天生聪明能干,才能出众且又“任气违俗”,说话做事绝不随波逐流,不轻易附和别人的意见,非常讨厌阿谀奉承吹牛拍马。所以就难免就会招人嫉妒或仇视,正如俗语所说的“皎皎者易污,挠挠者易折”。

二是因为沈坤在训练乡兵的过程中,是要以军法来进行约束的,自然就要得罪到一些人,如果是官府的军队还好,别人无法随意的进行指责和抱怨。

但沈坤的乡兵却属于“民办”性质的,那些因犯错而受到过军法处罚的人,就会永远记住你对他的军纪制裁。

同时,鉴于官府方面的一些不作为行为,沈坤在安排巡逻防守、打仗杀敌的时候,也难免与官府发生一些摩擦,这些都是造成他后来被诬陷下狱的原因。

在沈坤去世后,朝廷虽然对他没有一个正式的说法,但是淮安当地的百姓们却十分怀念他。人们在姚家荡建立一座报功祠,纪念他的抗倭功劳。为了保存沈坤的遗迹,人们把沈坤家附近的抗倭屯了望所改建成了状元楼,以表示家乡人民对他的怀念。

后来又把他早年读书的新城南门楼修建一新,也称作状元楼。这座楼上面的匾额,出自万历年间淮安书法家熊斗阳的手笔。

详细的介绍完沈坤的相关事迹之后,叶绍袁轻轻的叹了一口气,然后就是一阵的沉默。

胡文霆忽然想起叶绍袁的夫人沈宜修也姓沈,于是就八卦的问了一句:“叶先生,是不是沈状元同叶夫人之间也存在着一些渊源,否则您怎么会对他的相关事迹如数家珍般的熟悉呢?”

叶绍袁朝胡文霆摇了摇头之后,说道:“大将军,虽然沈状元他同我家夫人一样都姓沈,但事实上他们之间并没有任何的渊源,硬要说他们这间有什么联系的话,那只能说五百年前可能是一家的吧。

在下之所以对他的情况如此了解,那是因为在下也有着和他一样的心思,都想着为当地的百姓们做一些事情,可是在下却没有沈状元的那种一往无前的勇气,而只能是选择一种消极的隐居生活。因此,在下在说完他的事迹之后,才会发出一声轻叹。”

胡文霆微笑着对叶绍袁说道:“叶先生,不瞒您说,我之所以这么爽快的就答应出手帮助治疗叶小姐的胸痹之症,这同我敬重您的人品有着很大的关系,我知道您也有一颗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只是没有勇气把它付诸行动而已。

我这次南下,除了为叶小姐治病之外,还想着在很多方面同叶先生达成合作,比如在您家附近建一些工坊,专门负责生产一些目前大明还没有的东西。

到时候,您以及您的家人都可以参与其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一来,不仅您的心情不会再像以前那样郁闷了,同时,您家人的心情也会随之好起来,要知道,一个人的心情好坏,对于身体健康状况的影响也不是不容忽视的。

如果您真想让您的所有家人都能健健康康的生活着,那么您首先得转变一下当前的这种消极避世的态度。

哦,我这可不是在教训您,而是向您提的一个建议,至于最终您会如何进行选择,等到您考虑成熟之后,再给我一个明确的答复吧。”

叶绍袁听了胡文霆所说的这番话之后,先是谨慎的看了胡文霆一眼,等看到胡文霆脸上还是一脸的平静之后,他又开始低着头若有所思的沉默起来。

由于自己一旦要下船进入淮安府的话,难免又要兴师动众的,因此,在运河的淮安府站点停留期间,胡文霆还是没有下船,但却派了周大虎以及周大豹两人,悄悄的带了一批人员下船进到淮安府城内,对当地的地形以及各战略要点进行了一番侦查,以备今后的不时之需。

当然了,叶绍袁对此是一无所知的,他仍然陪着胡文霆一起在船上闲聊着,并就淮安府的一些其它情况,再次向胡文霆进行了一番介绍。

比如,因淮安地处漕运要津,自大明立国以来,湖广、江西、浙江以及南直隶的漕粮须由淮安城北盘五坝过淮,“运道由江至淮安,伫于旧仓,车盘过坝,复装船入淮河”。

作为大明的漕运中心,淮安仓储场所众多。淮安的府属粮仓共有房一千多间间。若再加上新城大军仓、淮安仓,淮安府仓规模接近二千五百间房的规模,足以可见淮安作为“南船北马、舍舟登陆”之地,淮安仓转漕发挥了巨大作用。

又比如,因为淮安的区位非常重要,历来均为兵家必争之地,连绵的战火铸造了淮安“三联城”的独特布局和综合防御系统,可以说淮安府的城池建造特色鲜明,独具匠心。

其中淮安府署与南面的漕运总督署、镇淮楼、山阳县署首尾相连,绵亘在府城的中轴线上,构成了淮安城的政治中心。其宏大的建筑规模也充分体现了淮安府在大明的显赫地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