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楠文学网

楠楠文学网>龙争大唐百度百科 > 第561章 暮鼓晨钟大结局(第2页)

第561章 暮鼓晨钟大结局(第2页)

“父皇厚爱,儿臣自当励精图治,为我大唐之繁荣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一听自家老子如此说法,一股子豪情立马在李贞心头涌起,自是不再矫情,抬起了头来,目光炯然地看着李世民,慷声答道。

“尔之才能朕信得过,朕只有一言相告,须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君者须心有百姓,时时不忘,事事不忘,方可保得永昌,这些道理尔自是知晓,朕也就不再多说了,朕这一辈子最足自豪的便是有了尔这么个儿子,至于其余,唉……”李世民一想起诸王的勾当,心头不禁为之一黯,话便说不下去了。

说起诸王的命运,李贞也不知该说啥才好了——老爷子所生的十四个儿子里,李宽、李嚣、李简三个早夭,李治死于非命,废太子李承乾、齐王李佑、吴王李恪、魏王李泰、蜀王李愔先后起兵谋逆,剩下的赵王李福、曹王李明年岁尚幼,而稍长一些的蒋王李恽是个浑人,既无才也无德,早早就蕃去了,基本上就没回过京师,算来算去,除了李贞之外,也就只有纪王李慎身上没出过大岔子,这等事情落到谁头上都是件闹心的事情,更别说一向以英明神武著称的李世民了。

“贞儿啊,国祚托付于尔,朕自可放心,只是,唔,只是,唉,你那几位不成器的兄长朕实不知该拿他们如何才好,贞儿看这事该如何个了局?”李世民见李贞半晌不说话,无奈地摇了摇头,苦涩而又地开了口。

诸王自中秋之变后,皆已被幽禁在了大明宫中,成了阶下之囚,只不过李世民却始终不曾下令对诸王的罪孽进行惩处,其中的意味李贞心头自是有数,左右不过是老爷子舍不得已不多的儿子再遭杀戮罢了,可又怕李贞对此不满,索性就装糊涂地拖了下来,这会儿当着李贞之面提起此事,虽不曾明言为诸王求情,可话里却明摆着便是这么个意思。

对于这帮子狗屁兄长,李贞向无好感,也向来提防得紧,若是从皇位安全的角度来说,自然是除掉了省事,然则面对着老爷子求肯的目光,这等话李贞实是说不出口,再一想,诸王的势力皆已被彻底铲除,就算他们想要接着闹,也没了闹的本钱,当然了,就算他们将来还要再闹,李贞也不放在心上,反倒是个借机斩草除根的大好机会,既然如此,李贞倒也不会因此事而伤了老爷子的心,这便略一沉吟道:“父皇明鉴,儿臣以为诸位哥哥虽是有错,然,既已受了惩处,在儿臣看来,定会就此悔过,只是此错太大,贸然开释恐伤诸臣工之心,不若就安置于各自王府中,着羽林军严加看管便好,此儿臣之愚见耳,望父皇圣断。”

李世民原本担心李贞会穷追诸王之罪,此时见李贞主动为诸王开脱,仅仅只是幽禁各自王府便算了结,心情登时为之一松,欣慰地点了点头道:“朕既要传位于尔,这个家便该由尔来当,尔既觉得妥当,那就依尔之意去办好了,唔,待十八之后,尔自行处理罢,朕就不再过问了。”

“是,儿臣遵旨。”李贞倒也没推辞,躬身应了诺。

李世民见李贞答应了,自是开心得很,笑呵呵地点了点头,可接着眉头又皱了起来,犹豫了半晌之后,这才开口道:“贞儿,朕尚有一事要尔应承,只是……”

“父皇,您有事尽管吩咐,为父皇分忧乃儿臣分内之事。”李贞见状,心头疑云大起,不过脸上却依旧平淡得很。

“贞儿啊,朕总角之交不多,唯辅机一人耳,朕说过要保其满门荣华富贵,今朕已老,恐难再照看于其,尔可愿帮朕多加看顾?”李世民深深地看了李贞一眼,满是期盼之色地出言问道。

果然是这个问题!李贞作为穿越众,自是清楚来自的那个时空里,李世民也曾对继位的李治说过同样的话,先前李世民在迟疑之际,李贞便隐隐猜到了李世民将要说的话,心情不免有些子复杂了起来,略一思索,点头回道:“父皇有此心愿,儿臣自当保司徒大人满门富贵,请父皇放心。”

李贞这话答得虽爽快,可内里其实还是留下了个尾巴——保其富贵,而非荣华,其意思就是在说自己不会去伤害长孙无忌的性命,让其当个富家翁,却绝不可能似如今这般让其手握朝政大权,这话李世民自然听得懂,可也不好说些甚子,毕竟李贞打小了起便是个极有主见之人,他若决定的事情,旁人很难改变之,李世民自忖也做不到,再者,这个家既然要交给李贞做主,他自然要用自己的人,所谓的一朝天子一朝臣便是这个道理,此时见李贞答应保证不伤害长孙无忌,也算是对自己与长孙无忌的君臣际遇有了个交待,李世民也不想太过为难李贞,这便默默地点了点头,算是同意了李贞的话。

“那好,朕相信尔能为朕办妥诸事,时候不早了,尔赶了一路,早些回宫休息去罢,明日起,朝堂政务就由尔打理了,尔须多加费心才是,去罢。”李世民该交待的话都已交待完了,心事一了,原本激荡的心情这么一平复,整个人的精神立马有些子不济了起来,靠回到了榻上,吃力地摆了摆手,示意李贞告退。

“父皇,您要善报龙体,孩儿先告退了。”李贞虽甚是担心李世民的身体,可也知晓此时不宜太过打搅李世民的养病,这便恭敬地行了个礼,而后缓步退出了勤政殿,也无心在宫中多留,出了宫门,即刻率众向城中赶了去。

得到了老爷子传位的许诺,如此多年的夺嫡之路便算是走完了,按理来说,李贞应该兴奋异常才对,可不知为何,李贞的心中却没有多少的兴奋之意,反倒有着一股子茫然在心头涌动,尤其是老爷子所言的“暮鼓晨钟”之言更是令李贞心酸不已,回望着这一路行来的艰难与苦难,再一想起李世民那衰老与憔悴的脸庞,万千的感慨、万千的叹息令李贞的心沉甸甸地难受着,一路走一路思索着,想得入神之余,人已到了东宫门前,兀自端坐在马背上,浑然忘了周遭的一切,直到一声脆脆的童音:“父王。”响起,李贞这才猛然惊醒了过来,定睛一看,原来是小李纯跑到了马前。

“纯儿。”望着小李纯那清纯的面孔,李贞的眼睛立马有些子湿润了起来,跳下了战马,一把将小李纯抱在了怀中,心中若有所感——今日之晨钟便是明日之暮鼓,生老病死、世代交替本就是常情,活过搏过,便足以告慰平生,古来如此,现在亦然。

“父王,您可算是回来了,纯儿想父王了。”小李纯很享受地靠在李贞怀中,脆生生地叫嚷着。

“哈哈哈,父王也想纯儿了,走,回家喽!”李贞宠爱地将小李纯举过了头顶,哈哈大笑地将其放在了脖颈上,大步向着早已等候在宫门口的一众嫔妃们走了过去,步伐坚定而又有力……

贞观二十一年十月十八日,唐太宗李世民传位太子李贞。

贞观二十二年七月十九日,中书令萧瑀病故,享年七十有四,帝赐谥号肃,追赠为司空、荆州都督,并亲设灵堂吊唁之。

贞观二十三年七月十日,太上皇李世民病逝于大明宫中,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举国哀丧,高宗李贞亲自扶灵安葬一代大帝于昭陵。

贞观二十三年十月初一,帝下令改元为“景隆”,是年起为景隆元年,任命长孙无忌为左仆射,诸遂良为右仆射,莫离为侍中,纳隆为中书令,裴炎晋为中书舍人,其余各部尚书侍郎皆略有调整,然,大体上保持不变,诸臣工借此机会提出立储之事,帝对之曰:终身不立储,但以金书暗立继任者,藏于金殿牌匾之后,若帝有失,则开之,以为遗诏。诸臣虽不解,然于帝之威严下,莫敢不从。

景隆二年三月初一,长孙无忌以年老体弱为由告老,高宗李贞许之,免其左仆射之职,然,依旧保留其司徒之名衔,予其随时面圣之权,然长孙无忌终生未再上过朝,至景隆十二年病死,享年七十有一,算是得了善终,其长子长孙冲袭爵,富贵依旧,只是权势已无。

景隆三年五月初九,诸遂良以逾制罪被参,帝念其劳苦功高,不忍重罚,贬之为潭州刺史,自此,左右仆射皆不再设,改由帝王亲自总抓六部;同年六月,帝宣布改革军制,设中央军校以及安西、太原、江宁、广州五大军校,调安西诸军将领充任教官之职,废除武举,自此后,所有军官将全都来自军校生,并大力推广火器,逐步取消府兵制,转为职业军人制,将全国各府之兵重新整编,全军共编十四个甲级兵团,二十四个乙级兵团,各州仅保留部分地方守备部队,并按区域将全国划分为十大军区,另建总参谋部、总后勤部、各军种司令部等机构,由兵部统管之,诸般举措历时五载,方始顺遂,十年而成规模矣。

景隆八年六月,吐蕃发兵攻打吐谷浑,帝遣使责之,不果,遂以大军击之,薛仁贵、高恒各率一部分路进击,大败吐蕃于青海湖边,安西军区司令刘七则率军从西域出击,直捣吐蕃腹地,强渡雅鲁藏布江,长驱直入近万里,一举攻克拉萨,生擒吐蕃国王大相禄东赞,吐蕃国王芒松芒赞流亡印度,最后不知所终,吐蕃遂与吐谷浑一道并入大唐版图,分州县以治之。

景隆九年三月初六,借大破吐蕃之胜,帝宣布中枢改制,废三省,抬六部为内阁,并设大学士议事堂,以辅佐帝王总理朝政,首任大学士有莫离、纳隆、李道宗、李千赫、裴炎等七人,并加大科举之录取力度,科举科目同时进行改革,对原有之儒学文本重新规范,并增设数术、物化等必考之科目,增设科技科,大幅提高科技官员之待遇,与此同时,帝专门下文制定《专利法》,以促进科技进步;同年六月,帝下诏改革金融,以金银为本位,取代以铜钱为本位之体制,并为此制定了详细的结算乃至使用条令。

景隆十年七月二十日,帝下诏改革地方政体,分天下为十二总督府,并分设三十七省,以巡抚为最高行政长官,分设布政使管理一省之财政、按察使管理一省之刑名;废除州刺史之官职,改为府,设知府、知州等职,隶属于省。

景隆十五年一月初八,帝下诏废除均田制,施行“亩税制”,并下令对原有之商业税制进行改革,各府不再设卡,仅在省界设卡,实行一省完税,全国通行,规范税制票据,加大打击走私之力度,促进全国商业之流通,极大地调动了地主阶层投入工商业的积极性,为“景隆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景隆十六年六月初二,帝下诏大封诸子,长子李纯为楚王,次子李勇为郑王,三子李敢为宋王,其余十三子也皆各有王号,同时废除就蕃制,诸王皆在京参赞军政,以试才干。

景隆二十一年四月初七,大学士纳隆病逝,享年七十有一,帝为之废朝三日,并赐谥号:忠,追赠司空,配享太庙,其子袭爵为忠国公。

景隆三十一年五月十九日,大学士莫离酒后中风,遂不起,三日后亡故,享年六十整,帝亲至莫府吊唁,并赐谥号;义,配享太庙,其子袭爵为义国公。

景隆四十年,天下大治,大唐人口由唐初的两千三百万发展到六千五百万之众,国家年财政岁入更是达到了惊人的七千五百万两白银,大唐与欧洲各国往来密切,陆路、海路之丝绸之路繁荣无比,万国来朝,盛世已成!

景隆四十一年七月初三,帝本正散步于大明宫御花园中,突有所感,急趋宫中,召集裴炎等诸多大学士觐见,交待身后诸事之安排,并大笑三声,言及“此身无憾矣!”话音一落,遂溘然长逝,享年六十有四,诸臣工见状皆大哭,并共开金殿密藏之金盒,现遗诏,内定之继位者果是皇长子楚王李纯,一众臣工遂奉遗诏,拥立李纯为帝,改元“承平”,国人闻知高宗已逝,举国大哀,各省各府皆罢市素食三日,以纪伤怀,新帝李纯为高宗谥号;大仁大圣大义勇皇帝,并扶灵葬于昭陵之旁,史称“壅陵”,景隆帝在位四十三年,因诸多革新致使天下大治,史称“景隆大治”,其地位尤在“贞观之治”之上。

俱往矣,风流云散天地间,唯留英名永不绝……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