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九那天,我提前一天住在顾林家,免得第二天一大早太赶了耽误事。
顾琳婚礼也邀请了王晓峰,还有班上另外几个同学。
在那样一个场合大家见了面都异常开心,先是起哄开我跟王晓峰的玩笑,说我们从高中起都六年的爱情马拉松了,要来个八年抗战吗?
他们都不知道我们中间的“空白期”,我们也不好解释。就说王晓峰还没有毕业,那么胡乱应付着。
顾琳家还有他们的一些亲戚,跟她爸妈在客厅聊天。所有事宜都已准备就绪。
没过一会儿新郎来接亲,尽管前一天顾琳已经让我看了她的婚纱照,但见到真人还是让人有点小失望,新郎比顾琳大两岁,时年27,但头顶已经有些稀疏,呈现地中海趋势,肚子有点凸起,像是怀胎四个月的规模,气色倒算还不错,显然是精心修饰了一番。
这下我知道顾琳为什么有些不情愿了。
可我还没来得及也有点不太好问,既然不情愿,为什么要嫁?难道仅仅是被催婚扛不住了吗?
唉!恼火的催婚!他们到底催个什么劲儿啊?他们急什么呀!二十七八又如何,三十七八又如何,一辈子不结婚的人不也大有人在吗?
婚礼的整个过程顾琳跟她老公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客气的距离感,下楼梯时她老公帮她提起婚纱的后摆,我甚至还听她说了一句“谢谢”。
不过好在他俩都是熟人,男方的父亲跟顾琳爸爸是多年的老相识了。他们从小知根知底,想到这一点也就放心了,感觉、感情都可以慢慢培养嘛。
那一天顾琳的妈妈打一早上起就时不时地抹眼泪,到了顾琳出门时更是哭成了个泪人儿,她爸爸紧紧搂着她妈妈轻抚着后背安慰着,但收效甚微。后来她爸爸也取下眼镜儿擦起了眼泪。
我陪着顾琳从她们家出门,酒宴结束,又陪着她把她送到她老公家,也就是市中心一个新楼盘,她的新家里。那是当时城里品质相当不错的房子,她老公是独生子,公婆帮他们出全款买了那套房子当婚房。
屋里的陈设在我这个乡下妞眼里,已是相当奢华了,好多东西我没有用过,有些见都没见过,还有些东西甚至都不知道是干什么用的。
没人的时候,我跟顾琳说:“傻妞,其实你很幸福啦,要开心一点哦。”
顾琳露出些许笑容,说:“嗯,听你的。”然后她话锋一转,说:“这下熟悉了吧,结婚这个过程?”
我们俩都哈哈哈地笑起来。
“好吧,就当是我预习了。”
大概是受顾琳婚礼气氛的感染,也有可能是去了我们家,从我父母那里读到一种认可,王晓峰对我越来越好了。
顾琳婚礼一结束,我们就踏上了远行的列车,我们又该准备上班上学了。
我们私下约定——实则是王晓峰恳切地提出把我先送到怀江,然后他再辗转到深厦。这么一来他要多走不少的路,等于放弃走弓弦而走了弓背路。
我劝他不必这么麻烦,但他乐此不疲。
“这样我们俩可以多待几天。”他说。
我跟王晓峰似乎是老天故意捉弄,一直是异地。只在高中时有过短暂的在一起的时光,但那时候学业繁重,整天话都说不了几句。工作之后我们分跨两个省,中间隔着一千五百多公里,比上大学时更远,更夸张。但我们执着地坚持着这份感情,以为这是一种能经得起考验的更为高级的爱。
几年后,我跟他结婚后,在一地鸡毛的婚姻里才蓦然发现,那么多年的异地恋,彼此花掉的那些车费电话费,付出的那些心血代价,仍然只是煮了一锅感情的夹生饭。
长期的异地,使我们彼此其实并不那么十分了解。思想观念、生活习惯,千差万别。我们之间本身就有着一直未曾跨越的鸿沟,只是被过远的距离淡化了。
结了婚,有了孩子,与公婆同住,在这些现实的巨大考验面前,那道鸿沟才会近距离的凸显。两个一直没有真正融合、真正交心的人,在琐碎枯燥的生活细节面前是那么脆弱,那么不堪一击。
异地恋很多时候只是在感动自己而已。只是当时的我不谙世事,不懂人性,在现实面前太过于天真罢了。
王晓峰很少直白的表达感情,他要走那么多路送我到怀江上班,只为了跟我多呆两天,对我来说是一个甜蜜的心理小包袱。我肯定乐见其成,也贪恋他对我的依恋。
在林州火车站的广场上我旁若无人地两只胳膊挂在他脖子上,觉得这个男生好似终于开窍了,越来越懂得女孩子的心了。我们之间越来越有如胶似漆的热恋的感觉了。
那时候手机上没有什么可玩的可看的,长途旅途很无聊,但有他在就不一样了,他一会儿给我泡咖啡,一会儿泡方便面,一会儿拧个湿毛巾拿到我们卧铺跟前来让我擦脸,来来回回,勤快又靠谱。我坐在那里,享受着他的照顾,感觉自己好幸福。
晓峰到了怀江就住在我在家属区租的房子里,那里俨然就是我们的家了。
我们一起上街买菜买生活用品,回来后两个人互相协作一起做饭,把一些家乡口味的饭菜端上桌时觉得温馨而浪漫。
两个农家孩子,在那一刻觉得对生活不能再满意了。有时还要喝点酒。洗澡互相搓背,跟上了年纪的那些老夫老妻似的。
他在怀江待了三天,就又启程了。我送他到校门对面的高速汽车站,目送他乘汽车离开,踏上遥远的求学之路。
我们已经约定,等他毕业了就来怀江找工作,以后就再也不分开了。
几年前我在家乡省城上大学时,起初王晓峰跟我书信往来甚密,几乎每周一封。我们在信里对未来最大的憧憬,就是有朝一日我们俩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里相互依偎着过日子。
这个愿望,已是近在咫尺触手可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