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三年二月二十日,朱万化到达威海。
河南南阳的水利设施今年应该发挥作用了。虽然他经常能看到来自南阳的报告,但是对于南阳的农业、和护卫队,还不是特别放心。因为南阳处于遏制乱民的前沿位置,其重要性不可忽视。而自己又无法抽身前往,于是就派遣朱顺带领一个排的轻装士兵,代替自己视察南阳。
朱万化让他沿着黄河走陆路进入河南到南阳,一路上考察民情,并且沿途建立情报网络。为此还特意带上威海的两名负责情报的人员。给他三个月的时间,完成任务后原路返回威海,向朱万化汇报。朱万化估计自己年底前不会离开威海。因为威海驻军的地位需要解决,山东的民乱即将爆发,山贼土匪也很严重,最后就是为台湾解决大批的移民。这些问题掺杂在一起不是短期能够解决的。
现在朱家在威海占领的地区仅限于刘公岛,面积太小,朱万化首先要做的是安置来自遵化的移民,这些移民留下部分参与威海的基建。其余都要转运的舟山暂时安置,等待进入台湾。转运过程中,移民要暂时住在威海。
另外,朱万化还打算从山东招收移民,这些移民也要暂住威海。因此,威海需要修建一个长期使用的移民营地。房屋和各种生活设施要尽量完善,甚至道路,商店等也是必须修建的,就像一个小的村镇,配套的行政、治安机构也要建立。于是,朱万化就想到了警察制度。
为了配合基建,水泥厂是最快建设起来的。安装了浙江带来的设备就可以生产了。
由于毛文龙离开了东江镇,在后金的压力下,东江镇的地盘极大的缩水,金州也已经落入后金手中。原东江军的散兵游勇有知道毛承祚在威海的,就投靠过来,按照朱万化的要求对这些人进行了筛选,年龄大的、健康有问题的、有劣迹的、兵痞全部剔除出来,对这些人发放路费遣返回乡,东江军大部分兵员都是辽东人,很多人无法回乡(家乡还在鞑子手里),所以,凡是愿意移民的,就加入了移民的队伍,否则就地安置,或发放路费任其自寻出路。合格从军的,无论原来是官是兵,一律收到新兵营中作为列兵,接受思想教育和基本训练。其中识字的,经过品格考核可以进入警察队伍。警察是个特殊的职业,实际就是基层的行政官员,思想品格无疑是最重要的。还要有文化,起码要识字,读写都要过关,否则怎么管理民政事务。
朱万化打算在威海试验组建警察和武警,并打算在威海组建一个武警,警察的教导队用来培养基层警官。今后其他地方需要武警、警察,就从威海抽调骨干。最急需的就是河南南阳,第一批输出的武警、警察就应该是南阳。自行车的试制产品已经有了,预计半年后,至多到明年,就可以批量生产。警察、武警将是第一批使用自行车的人员。
威海本身有一个连的武装警察就够了,总人数暂时定为150人,武警的编制不定编,可大可小,因为他不是一线作战部队。它有两个作用,第一是在紧要之处设立岗哨,值班站岗,维持地方治安。应警察的要求参与剿匪和缉拿凶犯。第二作为军队的后备兵源,毕竟还没有完善的兵役制度,士兵都是雇佣兵的性质,稳定的后备兵源很重要。
武警执行军衔制,军饷略低于正规军,同时普遍军衔低于正规部队,这样容易向正规部队补充。武警着墨绿色军装,基本是冷兵器,缴获鞑子的大批刀枪派上了用场,军官装备喷子,这个连队中有一个排装备新式火铳。为了满足作为后备兵源的要求,武警平时的训练很严格,有少量的步枪用于训练。
按朱万化的设想,警察按行政区划的城市、村镇组建,农村中每个乡一名警察,城镇中按每一万到三万人配一名警察。警官(警员以上都是警官)配左轮手枪,警察全员配警棍(警官也配警棍)。着黑色警服,执行警衔制,就是后世中国的警衔制度:警监、警督、警司、警员均为三级。最低的“警员”相当于部队军衔的“士”,军队是从“兵”开始的,这样一来警察的薪水就比军队高了一大级。
但是警察的数量很少,以一个县为例:一般的县城就是万人左右,所属的农村分为五六个乡,全县警察不过七八个人而已,再加一个警察局长也不会超过十人。省府所在地的大城市不过10万20万人口,也不会超过10名警察。以后根据实际需要再增加编制。这些人都是朱家花钱供养的,编制要精简,不能养没用的人。
自己在威海占地很小,正好拿来做个试点。
朱万化吩咐对原辽东籍的士兵无论从军还是就地安置,都做特别的登记,他们还有一个很大的用处,就是甄别来源于辽东的人口,预防奸细。
后金虽然热衷于劫掠中原的百姓,却经常驱赶杀戮辽东的原住民。原因是:中原劫掠来的人口成了他们的奴隶(家奴),是他们的私产。原住民是自由人,并且,由于汉族人的勤劳和善于经营,都比较富有,后金掠夺成性,又经常把对大明朝作战失利的怒火转嫁到这些人的身上,因此,在对大明征战的这些年中,经常大批的杀戮汉人原住民,并抢夺他们的财产。
这种杀戮也有把辽东当做女真人固有领地,灭绝其他民族的意思。事实上清朝的两百多年的历史中,在辽东除了满族人外,其他民族的人口基本没有(奴隶中有汉人),成了满族人的保留禁地,始终处于蛮荒状态。导致黑龙江以北的大片地区被俄罗斯人占领,用满族权贵的话说,就是:宁予外鬼不予家奴。只是到了清朝末年,才开始有移民进入。
女真人的这个行动,导致这些年来,辽东的难民大批流亡,第一流亡方向就是山东地区,朱家当然会乐于收留他们。只其中就难免会有后金的奸细。
后金是个游猎的文化较落后的民族,但是,在使用奸细上后金可是高手中的高手。为了甄别这些难民,原东江军中的这些辽东老乡就是最好的识别手段。
。。。。。。
由于威海的很多人都是浙江来的,与浙江的联系就显得重要了。古代只有官府的驿站,传递官府的公文,百姓是无法使用的。有钱人家可以自己派人传递信息,普通人家就没有办法了。
中国的邮政业务开始于清朝末年,是袁世凯在天津创办了中国最早的邮政局。袁世凯由于他复辟帝制,称帝洪宪而成了历史反面人物。但是他也为中国做了不少实事,比如,中国最早的警察制度就是袁世凯在天津创立的。中国现代的军事体制、军事装备,以及对应的军事训练等等也是起始于袁世凯。
朱万化知道邮政对于国民的重要性,特别是在通信不发达的时代,因此,他借此机会,在威海开办了邮政局,名称定为“曙光邮政”。利用曙光造船厂生产的通信快船,传递威海、大沽口、浙江之间的邮件。
这种通信船大小只有100料(50吨),飞剪船的船型,有蒸汽机驱动,带三角辅助帆,设计时速,不用风帆25节(每小时46公里)。最近生产的改进型已经达到了30节(56公里),船上只有两只半自动机枪,没有其他武器,类似后世的快艇。它的速度就是最好的武器,跑得快,谁也追不上。
威海、杭州之间大约1000公里,20个小时内可以到达,两天可以往返。计划每五天一个往返,传递邮件。浙江杭州设邮政局,金华、曙光基地、舟山、威海、大沽口、遵化设邮政所。大沽口到遵化就只能使用马车了,车上要装备喷子自卫。为此,在遵化又组建了一个相当于排一级的二流武装,用以保护遵化的邮路畅通。
初定邮件价格为:信件收费曙光币一分(一分白银合人民币5元),汇款、包裹都有相应的价格,并且委托曙光银行印制一批曙光邮票充当邮资。特别是汇款业务,有曙光银行参与其中,使异地汇兑,按季节平帐,都很容易实现,极大地方便了商人。这也带动了曙光银行业务的扩展,它需要向所有具有邮政业务的城市发展分号,以配合汇兑业务。
邮政带来的头一个问题就是门牌。城市、村镇的大街小巷都有名称但是各家各户没有门牌,在舟山,一个行政命令下去,门牌就解决了。部队等保密单位可以设邮箱编号。杭州和金华等地就不好办了,只能是邮政局自己出力设置,权当为了邮政事业做一些贡献吧。
第二个问题是收信的邮筒。后世的邮局门前、营业大厅里都有邮筒,客户把发送的信件投入其中,再普遍不过了,可是这里的邮局没有邮筒。为什么?因为大明朝的人首次邮寄信件,收信人的地址写在哪里?是否规范?目的地是否通邮?地址正确吗?有没有这个地址?都是问题。所以只能人工收邮件,一一检查。收邮件的员工手里有一个不断变化的小册子,那上面列出了所有通邮的城市、道路名称、村镇名称。没有这个检查会产生大量的无法投递的信件。
第三个问题是大明朝绝大部分人是文盲,如何写信?于是代写书信、代读书信的行业兴旺起来,特别是在邮政局所附近,这些人也起到了推动邮政发展的作用。于是规范地址的事情也同时委托到他们的手中。
邮政的首批客户当然是朱家驻在各地的官兵,由于部队的普及文化教育,士兵倒成了文化人,都会写书信,邮政方便了他们与家人的联系,军饷也可以及时寄给家人,受到他们的极大欢迎。
由于邮政极大的方便了民众的生活和生产交流,所以它一出现就迅速向周边扩展开来。江南经济比较发达,对邮政的需求旺盛,首先是浙江,然后向江苏,江西迅速扩展开来。大的城镇几乎都通了邮路。南方水网密布,基本上水路都能通达。因此,邮路的运输基本靠水路。金华到杭州的公路已经开始施工,公路修通后,金华、杭州间邮路使用马车就更快捷了。
在北方,以大沽口为起点,只用了半年时间就扩展到了京城。崇祯三年的八月,北京的曙光邮政局开业。
随着邮政的发展,保护邮路的小型武装队伍也在各地建立了。
曙光邮政成为朱家第一个向外渗透的强有力的工具。曙光邮票比曙光货币扩展的速度要快得多。它也带动了曙光货币的扩展,同时也引起了统治者——大明朝廷的关注。这些都是后话。
---第98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