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楠文学网

楠楠文学网>明末强国梦 笔趣阁 > 第136章 大明朝的国歌(第1页)

第136章 大明朝的国歌(第1页)

热烈祝贺神舟十号圆满成功,安全返回地面!

。。。。。。

崇祯四年正月,金华朱家。

过年历来是中国人最隆重的节日,所有的家人都要回家过年。但是今年朱家却缺少了不少人口,首先,当家人朱大典在山东巡抚的任上,大老太太何氏、二老太太卢氏,和两房小妾都跟随在山东济南,老四朱万杰还在台湾征战。只有老大朱万化、老二朱万文、老三朱万武、老五朱万雄在家,无形中朱万化成了朱家的当家人了。朱家是世代生活在金华的大门户,这年下的迎来送往、拜年送礼的事情就压倒了朱万化身上。对此,朱万化非常不习惯,但是也没有办法,只好牢牢的抓住新任的管家朱天庆,只是除夕夜放了朱天庆一天假,回家团圆,大年初一就把他找回来管理这些迎来送往的琐事。

朱天庆是老管家朱宝森的长子,自从朱大典复职以后,朱宝森就一直跟随朱大典到任所,现在还在山东,金华老宅就提拔了朱宝森的儿子朱天庆做新的管家。管家事情杂乱,没有一个好头脑真是不行,这朱天庆好似遗传一般,甚是机灵,把杂事管理的井井有条,确实是个管家的好手。

今年过年又添了一个新的内容,这就是各个庄头受佃户委托给朱家拜年。往年这些庄头都是年前来到朱家,送上过年用的土特产,正月就不来了。像前两年一样,今年年前朱家给每户佃户发放了大米10斤,面粉5斤,猪肉2斤的年货,再加上平时对佃户的种种优惠政策,佃户都得到了实惠。从崇祯元年起到现在已经连续三年,佃户们已经把朱家当做自己的靠山,总要想法表示对朱家的忠心和孝敬。终于,今年他们不约而同的派出代表,委托庄头带路,来朱家叩头拜年了,朱万化兄弟分头出面接待致谢,场面甚是感人。

也难怪朱万化对于迎来送往的事情心烦,他名为在家过年,实际上还有很多的事情等着他,需要他考虑、思索、决定、定出方针政策,写出备忘文案。有些政策法规也要他来制定。纵然是在家里过年,他也是一天不得闲,忙的团团转。顺带着,他的三个私人班子也不能放假过年,也跟着忙忙碌碌。

占领了台湾,朱家的形势就大变了。首当其冲的就是台湾的施政,这又牵扯到今后秉承的施政理念。一些大政方针还要等他去济南与朱大典商议敲定才能执行,所以,现在定下来的只能是临时性的措施。即便是临时的,也不能不决定,很多事情不能等。倪汝学已经被任命为台湾省的行政长官(当然这也是临时的),但是,还等在金华。他就是在等着朱万化的决策,有了朱万化的决策,他才能去台湾执行。

冥思苦想的朱万化真想有个人能商量一下,这也是他急着要去济南见朱大典的原因。在家的老二朱万文,纯粹是个书生,社会上的事稚嫩得很。朱万武基本是个武夫,说打仗没问题,聪明得很,政治上就差得远了。朱万雄到是块好料,但是年龄太小了,还不成熟。孙家三兄弟的老三孙和京是个人物,但是,毕竟不是亲兄弟。这等大事,并且自己还没有拿准主意,怎么能与他人商量?

。。。。。。

首先是台湾的地位问题。台湾要执行新政是没的说,否则自己何必费力去收复台湾?需要考虑的是与大明朝廷的关系。独立建国是不可取的。因为,现在大明官方并没有明确台湾是大明的疆土,建国就意味着脱离大明朝,分裂了疆土。此后任何统一的行动,都成了外国入侵的侵略战争。地位还不如后金、更不如乱民,他们还是民族问题、造反问题。一国的问题不容商议,这就必须要承认大明朝廷,承认崇祯这个皇帝。也就是说台湾、辽宁都是大明的行省,剩下的就是争取最大限度的自治权的问题了。因此,倪汝学的行政长官,能不能做下去,还要看与朝廷协商的结果。

另一个大问题就是粮食。为解决中华大地缺粮的问题,兴修水利,种植冬小麦、玉米等措施可以缓解天灾带来的损失。明末处于历史上罕见的小冰河期是不可改变的现实,来自后世的朱万化是非常清楚的。至少还要有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的气象条件不利于农耕,人为的努力能解决到什么程度也是无法预测的。

因此,朱万化就想到了南洋的稻米。南洋气候炎热,很多地区都盛产稻米,一年两熟绝对没有问题,三熟也是可能的。除了南洋的各处岛屿外,南亚大陆的南端,越南、泰国、马来西亚以及印度,都是盛产稻米的地方。

通过贸易的方式大量进口稻米,也不失为解决粮荒的良策。只要大明保持自己先进的科学技术、先进的工业技术、装备。用高技术产品换取粮食,保持贸易平衡,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另一方面,在严重灾荒,天下战乱不断的情况下,粮食绝对是最有力的武器,甚至要强于现代化的军火。他能使朱万化更有力的掌握话语权,从而掌握政治的主动权。

手中掌握大量的粮食,意义重大!

必须打开这条贸易通道,并且用强大的海军保证这条贸易通道的安全。这就类似于后世的石油战略了。控制石油产地,控制石油贸易交通线,就成了国家的核心利益。

现在这条交通线在西方殖民者手中,也在为数众多的海盗的手中。夺取、占领这条贸易通道,就是下一步的战略核心。否则,大明就会毁于粮荒!

掌握了粮食,也就掌握了后金、蒙古的命脉。不战而收服他们就成为可能。

乘收复台湾的余威,派舰队出访东印度群岛、吕宋,设立商馆,建立贸易通道。成立南海舰队控制贸易通道,是执行粮食战略的第一步。而后,还要打开南亚几个国家的贸易通道,开辟东南亚半岛(后世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等地)的贸易市场,进而开辟印度市场。则粮食问题就彻底解决了。

。。。。。。

大问题有个头绪了,朱万化也舒畅了不少。他也和朱万雄一起商议了南海舰队的组建,现有舰船的调配,军官的配置,以及基地,常驻据点,补给点,巡航警戒范围等等。

他又想到与西方人打交道有个外交礼仪问题,就是升国旗奏国歌。国旗没问题,大明朝已经有了,国歌可是不知道。

朱万化翻阅了资料才知道中国最早的法定国歌是1911年由清政府颁布的,歌名叫“巩金甄”,严复作词,溥侗作曲。10月4日颁布,就是辛亥革命的前六天。真事悲剧啊,国歌有了,朝廷倒台了!在此之前有几首代用国歌,也是与西方交往,无奈之下瞎凑合的。最早的大概是李鸿章的“李中堂乐”,歌词还凑合,但是其中有一句“仙人掌上玉芙蓉”,于是遭人调侃,演绎出一则笑话(也可能是真事):

说是大清国驻法国大使到任时,举行仪式。仪式中有唱国歌一项。法国是不是马赛曲就不清楚了,反正法国人唱了。轮到大清国了,大使一着急,倒是急中生智,想起了吃花酒时唱的一个曲子。于是张口唱到:“月儿弯弯照楼台,郎做文章姐做鞋(四川读音hai)。郎说姐的针线好,姐说郎儿好文采。。。。。。”(共四段歌词,仅写出一段,其他从略)

哈哈!权当笑话听吧。

大明朝的国歌也有个故事,挺有意思的,只是故事太长,写在这里离题太远,不大合适,只能取其核心压缩一下:

一日,明朝的开国元勋常遇春在出征之前来看望徐达(也是开国元勋)。故友来访,徐达自然高兴,不禁想起了往日的戎马生涯。再想想现在虽然贵为丞相,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知道那天就丢了脑袋。徐达感慨万千,便用花鼓戏的调子即兴唱起了歌谣: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草也香不过它,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

“好一朵金银花。。。。。。”

“好一朵玫瑰花。。。。。。”(删减,是为了减少字数,无他)

这首歌词看似意思浅显,其实寓意隐晦深刻,它反映了徐达当时复杂的心情。歌词中所提到的三种花分别代表了名、利、权。如果你要想拥有它,就要有受惩罚的心理准备。还是个不错的歌。

这个歌在大明广为传唱,经年不衰,几乎无人不知。朱万化一想,它也就相当于国歌了,到底不是朝廷明令颁布的国歌,仅仅代用而已。

朱万化干很多事都是凑合着干,炼钢如此,轧钢、加工、造机床如此,灯光通信、电报也是如此。久而久之凑合的思想根深蒂固了,这回他又想凑合。不凑合不行啊。这个年代的社会精英们说话都文绉绉的,写国歌不得像离骚那样古雅难懂啊!朱万化可没有那个本事,炒个后世的歌曲改改词也不行,这个年代白话文章太轻佻了,没人认可。茉莉花的歌词也比较白话,但那是徐达唱的,本朝的典故,谁敢说个不字!

于是茉莉花歌就被朱万化拿来,朱万文长于诗词乐曲,略作修饰,并按军乐队的乐器配曲,去掉一些浮漂,使其更显庄重一些,教会军乐队奏曲,歌唱,凑合着就成了大明国歌。

不但有国歌,还有奏国歌的乐队,乐队是去年组建的。作为后世的人,朱万化是知道礼仪仪仗的用途的。因此,去年在金华就组织了一支仪仗部队,连级编制。

一排是仪仗兵,全部选一米七五的身高。明代人个子矮,一米七五已经是高个子了。毛料的礼仪军装特别漂亮,以新式火铳为样本特制的礼仪用枪,刺刀都是镀银的。这枪根本就打不响的,就是好看,分量也轻。由于钢铁质量问题,朱家造的枪支都比较笨重,不适合礼仪上展示使用。仪仗兵的任务就是每天练习队列和各种持枪动作。

二排是军乐队。这个年代欧洲有没有铜管乐朱万化不知道,但是,铜管乐威武雄壮,朱万化是知道的。为了简化,朱万化只是制造了一种次中音号,带三个按键,很标准的。一个军乐队有三只次中音号,另外配三只加长的军号,加长是为了漂亮好看。因为军号上没有改变管子长度的机构(按键),所以音律不全,只是点缀几个音,以壮声色而已。次中音号和军号都是银镍合金打造的,纯银白色。再加西洋小军鼓、大军鼓、铜钹,另外还有三名歌手,按和铉配乐合唱(不是齐唱哦)。歌手及乐队指挥是特意从戏班子中选来的。古代没有扩音装置,戏曲演员全凭一副好嗓子,所以这三位歌手的嗓音绝对洪亮。这个乐队在这个时代绝对够气派。

三排是警卫加后勤。这个仪仗队这次就要跟随倪汝学到台湾,他们有随舰队出使南洋的任务。

---第136章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