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略就是奏疏文字太长了,写一个摘要,让皇上看着方便一些。看似简单的节略,周延儒完全可以不着痕迹的诱导皇帝,这个水平他还是有的。需要给皇上御览的奏章不能直接交给皇上,秉笔太监就相当于皇上的办公室主任,所以要交到曹化淳处。
果然,崇祯看了这份奏疏气的七窍生烟,宫廷御用的茶碗都砸了好几个。
“反了!反了!反了!”一连说了三个反了!
的确,朱万化触及了两个要害。一是军队,二是地方政权。好在朱万化还没有提到议会,如果加上议会,那结果更加糟糕。
虽然朱家的做法都是沿袭着辽宁的前例,但是崇祯对于浙江朱家已经渐渐失去了掌控能力。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朱家这不是造反吗?
军队必须要忠于皇帝。按明朝的军制,军队分为两大类。即京军(亦称京营、或营兵)和地方军。京军为全国卫军的精锐,平时宿卫京师,战时为征战的主力。此外,尚有拱卫皇帝的侍卫亲军,如锦衣卫等。
地方军包括卫军、边兵、营兵和民兵。卫军配置于内地各军事重镇和东南海防要地。边兵是防御北方蒙古骑兵的戍守部队,配置于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的9个军镇,史称“九边”。营兵是官府募集之兵,边军中就有不少是募兵,募兵的士兵非军户,退伍之后是平民身份。民兵是军籍之外用以维持地方治安的武装,内地称民壮、义勇或民团。此外,还有不同行业和阶层组建的矿兵、盐兵、僧兵(少林兵、五台兵)等。朱家在浙江的护路队,山东的民团,河南的护场队等都属于民兵性质。
不管怎么说,都是经过朝廷、各级官府批准的。现在冒出个台湾军来算怎么回事。
对此,朱万化、朱大典也商议过。实在是没有别的办法,丑媳妇总要见公婆。台湾的政权是必须要掌握在手中的,让朝廷委派个一把手,就是巡抚。然后由巡抚任命府、县一级的官吏,从朱家的角度看已经是作了最大的让步。
朱家的军队,到目前为止,除了辽宁军之外都是地方官府批准的民团性质的。台湾仿照辽宁省的前例编制为台湾军也不算过分,只是多了两个海军舰队。
无论军队还是政权,从朱家的角度看已经是最后的底线,在台湾不会允许朝廷的大规模的军队存在,基本的官员队伍也必须由朱家掌握。
如果台湾不建省,则名不正言不顺,干什么事都是偷偷摸摸的,如何完成强国之梦?
如果由此引起朝廷的抗拒,那也没有办法。有矛盾就有斗争,只要不演化为大规模的战争就可以了。以朱家军队之强悍,朱家父子相信能够控制住局势,不会发生大的战乱。
建省仅仅是第一步,后面跟着就是议会制。这个过程早晚要走,长痛不如短痛,该出手时就出手!
上报建省的奏疏之后,朱万化通过朱万雄,指令在京城的情报部门全部行动起来,收集有关这份奏疏的情报,重要情报要快速传到大沽口。还特意安排了两艘通信快船到大沽口,等待消息。
崇祯真的是不能忍受了,他立刻召集内阁全体成员和六部尚书举行了一个小朝会,地点选在了平台。由于奏疏文字比较多,崇祯让秉笔太监曹化淳把奏疏先拿给到会的众臣子阅读,自己先休息一会。这天的时间是九月十一日。
当时的内阁阁员一般被称为“东阁大学士”,首辅是周延儒,阁员有:何如宠、钱象坤、温体仁、吴宗达。六部尚书是:吏部闵洪学、户部毕自严、礼部黄汝良、兵部梁廷栋、刑部胡应台、工部曹珖,一共十一人,把不太大的平台挤得满满当当。这份朱万化呈奏的奏疏就在这些人的手中传看,一众大员们都各自思索着自己将如何应对,也有平时关系不错的在小声议论,交换着意见。
特别是那些精细的地图,让这些大臣们真是长了见识。但是台湾建省,以及军队政权的话题沉重,谁也没有心思评论这些地图了。
曹化淳看着大家都看完了,收回了奏章,就出去了,显然是去请皇帝。其实崇祯已经等得不耐烦了,已经来到了平台。臣子们叩首,口呼万岁,然后依照官职大小,分列两侧,这场特殊的召对就开始了。
奏疏是周延儒拿来的,他又是首辅,所以崇祯第一个就点了他的名:“朱万化的奏疏你们都看过了,都说说自己的见解,周爱卿,你先说。”
在所有到会的人中,周延儒是准备最充分的,这份奏疏在他的手上已经有几天了。因此,他没有迟疑,上前一步禀奏道:“陛下,天下兵马统属于五军都督府,台湾乃新拓之疆土,理应着都督府派员到台湾建卫设所,并选派台湾都指挥使,以平定地方。朱万化拟建台湾军,不符合我大明军制,理应驳回。我大明的官制,自有成法,不可废弛,因此,在台湾亦不可废除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因此,朱万化拟定的官制亦应驳回。朱万化违反我大明纲纪律法,理应问罪,臣以为应该张榜通缉,捉拿进京,交大理寺审理议罪。”
明末时期的大都督府是明朝的中军都督府、左军都督府、右军都督府、前军都督府、后军都督府五都督府的总称。统领全国军队的最高军事机构,所以又称为五军都督府。朱元璋初置统军大元帅府,后改为枢密院,又改之为大都督府,节制中央、地方诸军事。
站在那里的大臣们一边听着,一边不断的偷眼看皇帝,揣摩皇帝的态度,是这些大臣的主要功课。
---第188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