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是被赵祯最新提拔起来的文官。
虽为文官,但此人此人性格刚直,又在西北军区陶冶多年,性子便多了些北方的豪爽,不够圆滑,满心热血,亦是没有和光同尘的好,这些在皇帝眼中起来的优点在于部分人来,自然便是缺点。
而且范仲淹本人也是亲军一方,不如说赵祯提拔起来的年轻一代,多少都是亲军倾向。
一御史立于堂中侃侃而谈。
从这两年多发的天气一路谈到了羌族反叛,将近几年所有宋国发生的不好事情都说了一个遍,纵然赵祯的涵养功夫再好,此时亦难免心头火起。
按照此人的说法,会发生这些事情的原因自然是近些年的政策错了。尤其是朝中如今所办的军报,更是哗众取宠之物应当废除。非但如此,最近公布的种种举动也极为不妥。
譬如工部屡次申款,却没有做出实际的东西,工部尚应当引咎辞职,此人越说越上兴头,又见赵祯并未制止,更是说得通体舒坦。
他自然没有发现原先支持他的人都渐渐离数步远。
跟楞头青似的朝中有经验的大佬都在心中暗想。
他们彼此之间交换了好几个眼神,大致意思就是你怎的就拉出来这傻子
我哪知道啊,平日里头着怪聪明的
哎,废了废了。弹劾的基本要素对人不对事懂不懂,这丫打击面太广,效果定然不丰。
也不一定,说不定也能有旁的效果呢
事不遂人愿,在此人扒拉扒拉把官家中宫无后的事情都扯进来之时,忽见一人很快出两步,举起手中玉笏向着此人面上击打而去。
这一情景发生的太突然了,所有人都没有能够预料到,便是连殿内侍卫都没能反应过来,只听到一阵惨叫,被打之人痛呼出声,却又顾忌殿前礼仪只能将之后的声音噎了下去,他当下扶住自己的面部拜倒,含含糊糊道“臣臣要告枢密副使晏殊殿前失仪”。
打人的那个慢条斯理地收回自己的玉笏,跨回归原位,不紧不慢朝着赵祯拜倒稽首,口中却一声不吭,此人正是枢密院副使晏殊。
居,居然是晏殊
朝堂上众人都惊呆了。
一言不合就打人这件事情在太祖、太宗朝都曾经出现过,因为无论是太祖还是太宗两人的脾气都不算很好。
但是朝臣之间互相殴打这件事情却极少发生,更不必提单方面的施暴行为了,一时之间朝堂中静默一片,众人都不知该如何反应为好。刚才还一腔怒气的赵祯此时只觉得啼笑皆非,他忙让内侍下头去这位御史。
御史被人搀扶起来,捂着嘴,五官扭成了一团,上去特别痛的样子呢。
因为视野特别好,所以得一清二楚的夏安然着地上掉落下的两颗半牙齿感同身受。连门牙都掉了呀,在这个没有补牙的时代这可是大麻烦。毕竟这年头当官也要脸啊,门牙没了也能算是破相啦
对于朝堂械斗之事,夏安然全然没有堂中这些人那般不镇定,在他生活过的时代这算个什么,他还见过朝堂上,因为意见不同直接约定好一起演武场解决的呢。
还特地请皇帝做裁判的操作你们见过没
嘻,在东汉可没有这般明确的文武之差,东汉的文臣除了少数学识派之外,多半也能上马弯弓,最多肉搏的时候稍稍弱了一些,旁的自然是半点不惧的。
正因为他经验丰富,在此时此刻他是少数能够保持冷静的人。故而轻而易举的便将朝堂众人的表现收入了眼底。
不动声色者少,以朝中大佬为主,面上有惊叹者多,尤其武将那一脸跃跃欲试的表情,不要太明显了,亦有少数者露出了遗憾之色的。只不知是遗憾自己没有动手,还是因为遗憾,因此一举今日穷打猛追之势便是要弱了。
晏殊这一击,硬生生毁了如此天赐良机。
再一眼晏殊,此人眉目平静,跪下请罪的姿态更是优美。
他本就有龙章凤姿之态,现在这般模样,堪称大力之表率,无论从鬓角到袖口均都不乱。显然,打人之举并非他一时兴起,在动手之前,他应当也已经将结局均都想过。
这一次的事件可大可小。
一个殿前失仪是逃不掉,但是其他到底怎么判还是要帝王的心情,但是想也知道,这个御史最后都把手伸到了他没有资格管的帝王后宫之中,实为越职。
而作为枢密院副使的晏殊来制止也不能说不对,只是这制止的方式激烈了些咳咳。
御史可弹劾百官,却不可谏帝王,能够对帝王之行发表意见的只有谏官,而和御史相反,谏官只能对事,不能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