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至到了家中,黛玉抱着林秀,同宝珠章盛在二门迎到正房,果已色、色齐备。
林如海梳洗了一番,受了下人磕过头后,方坐在暖阁里与黛玉等人说话,问起别来之事,黛玉恐老父担忧,回答一切都好,宋灼然照顾得很周全等等。
林如海笑叹道:“你们别哄我了,我都知道了。”
黛玉和林隽均是一呆,他们敲打下人数次,都不叫他们告诉林如海,他如何知道?
林如海怜惜地看着年幼的儿女,道:“灼然兄早早打人跟我说了,难为你们了。如今我来了,那些都由我挡着罢!现今也不知就任何职,倒有空闲来查看你们的功课。”
黛玉一颗心瞬间落地,红着眼眶儿道:“我还罢了,除了去外祖母家两趟,给长公主和师母请安外,成日家不出门,唯有大弟弟,每日忙着去看咱家正在修缮的宅子,几次三番还被召进宫里,今儿圣人,明儿老圣人,亏他周旋得好,没惹圣人们生气。”
听黛玉说完,林如海看向林隽。
林隽忙道:“是姐姐白担心,早说过我能应付了。再说,还有师父呢!”
林如海却笑道:“哪能事事依靠别人?总得自己有本事方好,我倒觉得你大有长进了,咱们家几代下来都人丁单薄,哪回不是靠自己周旋?若靠别人,总有人走茶凉的时候,到那时你靠谁去?反养出了自己的惰性。”
林隽一听,立即站起身,垂手听训,深以为然。
林如海见他听进去了,越觉得欢悦,忽一转头,见林秀坐在黛玉怀里睁着乌溜溜的眼睛看着自己,忙道:“几个月不见,秀儿都长这么大了?”说着伸手过去,将林秀抱在怀里,逗他顽耍。
奈何因林秀与林如海分别小半年,已不大认得他了,扁了扁嘴,眼眶里迅盈满泪水,林如海忙叫黛玉坐在身边炕上,林秀一头扑进黛玉怀里,半点不去看林如海。
瞧见林如海尴尬的神色,黛玉笑道:“秀儿离爹时间久了,因而有些生疏,现今咱们一家团聚,再不和爹爹分开,过上几日,秀哥儿怕就只跟着爹爹不跟我们了。”一面说,一面叫林秀叫爹,林秀素来被众人宠溺惯了,双手搂着黛玉脖颈趴在她肩上并不理会。
林如海叹道:“他自小都是你和隽儿带大,又离我日久,难免如此。”只是越怜惜这个自幼无母亲照料的小儿子。
林隽笑道:“爹爹这回进京,不会外放了罢?”
林如海点头道:“想来不会。”
看到宝珠姐弟疑惑的眼神,遂解释道:“我先前做了盐课御史,若不是我自己上书,怕还能当两年,只是我现今请求调任,当今自然龙心大悦,但到底我原是上皇心腹,怎能放我出京,留在京城里放在眼前岂不好?若我所料不错,我的官职想必与翰林院有些瓜葛。”
林隽若有所思,点头赞同道:“若父亲做了翰林院的官儿,倒有八成。翰林院的官儿极清贵不说,乃是天下士人之,不但才学极高,必得进士出身,平常只论学术,不说权术。”
翰林院掌管所有读书人的去处,也是人才储备之处,自古以来有个说法,非翰林不入内阁,虽不似原先的盐课御史威风八面,却极得读书人的尊敬,而且但凡是翰林院出来的多是重臣,林如海当年探花出身,早年进翰林院历练过,方外放出京。
黛玉道:“这样倒好,省得爹爹应付两位圣人,里外不是人。”
林如海却笑道:“这有什么,我林如海一生,只忠心为国罢了,那些争斗牵扯不到我。”不管谁当皇帝,他都一心一意地尽忠。
黛玉道:“且先提这些,倒有一件正经事得请爹爹做主。”
林如海问是何事,林隽也诧异地看着她。
黛玉指着章盛抿嘴道:“盛哥儿已半年不曾有先生教导功课了,这几个月来他做了文章都是来问我,我又请师父批示,少时还罢了,长此以往到底不好,因此我想着爹爹既然进京了,且给他请个先生罢。”
宝珠和章盛听了,顿时感激不已。
林如海抚掌笑道:“我一路还想着呢,你和隽儿有宋先生教导,我并不担心,唯有盛哥儿读书极好,人又稳重,不能耽误了,因此等开春送盛哥儿去国子监读书。”
一听竟是国子监,众人顿时大吃一惊。
宝珠又惊又喜,道:“姨老爷,盛哥儿能进国子监么?不是说是在天下各地选拔秀才?”
林如海哂然一下,道:“何谓国子?不过指的是世家子弟罢了。送盛哥儿进去的能为我还是有的,我也想送隽儿去,只是他年纪太小了,恐照顾不好自己,且等二三年再送他去。盛哥儿,你在那里好生苦读,结交同窗,样样都是长远好处。”
最后一句却是对章盛说的,章盛忙恭恭敬敬地答应。
国子监里的世家子弟,结交好了,哪怕没交上十个,便是五个,也都是将来的人脉关系,比一个都没有的强,这个道理不但章盛知道,林隽和黛玉也明白。
当初贾珠娶妻国子监祭酒李守中的女儿李纨,未尝不是因为如此。
林如海既已打算妥帖,宝珠和章盛便放下心来,章盛更加苦读,丝毫不敢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