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地盘上,人口约有千万,以算人每天食盐半钱(约五克,十钱一两,十六两一斤),人食用盐的售卖营业额便有一百八十万贯。
实际上远不止这么多,因为力气活的原因,人均耗盐量要多两三倍。
加上畜牧业,农业,工业用盐,年营业额达到千万贯不难。
放到全国来说,便是亿贯营业额,七八千万贯的净利润。
如此多的收入,怎么可能不抓紧?
所以,朝廷设盐运使,负责全国的盐业生产和出售事宜,位同六部尚书。
各个产地分设都监三名,分管生产、财政和出售。
当然,再好的制度也抵不住人员的腐败。
朱明中后期,人口过亿,一年财政收入区区四百万两,简直是奇葩。
不过,等到那个时候,方天定骨头渣渣都烂完了,也操心不了那么多。
罗修,便是主管售卖的都监。
盐生产出来后,除了供应军队、朝廷、平价仓库,其余任凭百姓贩卖,转运州府,并不收税。
所以,开售以后,大厅内立刻热闹起来。
“我是杭州的,我要五百斤。”
“我是芜湖的,我要八千斤。”
“我是同安的,我要一万一万二千斤。”
“我是淮安的,我要五百斤。”
“等等,淮安便有盐场,你这这么远运回去,岂不是要折本?”
“赵宋打过来,淮盐还是断绝,先运些回去存着,大不了自家吃便是。”
“若是赵宋不堪一击,我看你要吃一辈子咯。”
“那我便是把盐当饭,那也是甜的。”
众人皆笑。
淮盐产区,起源于春秋,发展于隋唐,振兴于赵宋,北起绣针河,南至大江口,因淮河从产区中穿过而得名。
汉唐起,两淮盐课在财力上便雄踞全国各大盐区之首,史载“东南盐利,视天下为最厚”,并有“煮海之利重于东南,而以两淮为最”之说。
“前朝太白居士有诗言‘吴盐如花皎白雪’,便是说的淮盐。”魏三的话里,充满了自豪。
大半辈子靠着煎盐为生,以为也就这样了,没想到,还能见到一国太子。
太子啊,未来的皇帝,那是梦里都不敢出现的人物。
因此,魏三使出浑身解数,力求做出最好的盐来,已让太子看到盐城盐工的出色。
方天定看着魏三和其子魏大郎围着火灶不断忙碌着,问道:“普通盐工,一天收入几何?”
魏三答道:“大多数人,一天熬盐百八十斤,能赚个三五十文吧。”
“这么少?”方天定震惊了。
魏三笑道:“太子有所不知,目下柴薪价格一日高过一日,官府收购压价愈发狠厉,大家的日子也是难过的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