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真是没良心
一个比较违反常识的事情,中国大八十年代某些行业的市场要比九十年代大得多。
以电影业来说,八十年代,年度总票房一直维持在o亿左右,其中不乏票房破亿的电影。
而到了o年代就跌破o亿,年更是跌到只有亿。
直到oo年,才重新回到年的水平。
虽然受盗版的冲击是一个很大的因素,但世界其他市场也在受盗版冲击啊,人家票房怎么就屡创新高呢?
尤其是好莱坞,技术突飞猛进,神作不断,掀起一波又一波的票房狂潮!
所以盗版的影响只是其次的,主要的原因是电影政策的失误。
八十年代,那事刚刚结束,文娱事业百废待兴,民众的消费热情空前高涨,只要你的东西好,他们省吃俭用都愿意付钱。
但是中影这时候却制定了屎一样的政策:
电影业被规定为企业性质,独立核算、自负盈亏,通过银行贷款自筹资金,实现生产利润,并缴纳大小十余个税种。
这改革听起来挺好的,没毛病,自负盈亏嘛,电影拍的好就多赚钱,拍得烂就饿肚子咯。
但是,并非如此。
中影又规定,电影制片厂拍出来的电影,由中影以o万一部的价格统一收购。
也就是说,不管你这部电影创造了多少利润,一千万也好,一个亿也好,电影制片厂只能得到o万。
如果你电影拍摄的时候投资过大,导致亏本,那是自己的事,中影不管。
那么赚到的钱怎么分配呢?
o归中影,o归省级行公司。
省级行公司拿到的这笔钱,按照二八政策,o归地方财政,o用于行放映的再建设。
并且明文规定:不得用于包括电影厂基础建设改造等方面。
总而言之就是:行吃撑,制片吃屎。
这种政策造成了行放映和制片厂之间产生了巨大的矛盾。
电影制片厂只能消极怠工,因为无论我把电影拍成啥样,你踏马都只给o万,那我就随便搞一搞算了。
我制片厂也要吃饭啊!
于是片子越来越差,观众不爱看,行和放映自然也赚不到钱。
于是中影又开始拒绝收购,你故意拍烂片,那我就不收购。
那制片厂怎么办呢?累了,毁灭吧,厂子倒闭算求!
双方博弈,内耗,后来中影妥协,在后期上浮了购片价格。
这依旧没用,因为改开之后,人民生活水平突飞猛进,电影制作成本直线上涨,加点钱根本没什么卵用。
最终结果就是老百姓空有观影热情,中影却没有几部拿的出手的片子给大家看。
再加上盗版的冲击,短短几年内,就从每年o几亿的的总票房,搞到跌破o亿。
更恐怖的是年观影人次,十年间,从最高的o亿跌破o亿,简直是跌穿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