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说道:“胜负之机,应时而变。以吾观之,此事宜早不宜迟。粮草不足,可就食于敌,军械欠缺,陆续增补就是了。”
“军师的意思,是分兵递进?”刘琮望向贾诩问道。若是如此,倒和他的想法不谋而合了。
贾诩点头道:“甘将军领水军驻于柴桑、黄将军领骑兵在豫章,可以先由二将水路并进,以为前锋。然后将军亲率大军,循路而进,或顺江而下,或沿途克城。”
看样子自从决定下江东以后,贾诩便一直在考虑具体如何作战。如今孙策身亡,刘琮又与曹操达成默契,正是出兵良机。至于仁义什么的,在这个乱世之中用来招揽人心或许还行,但若想以此成就霸业,是远远不够的。
见蒯越等人还欲再劝,刘琮便直接说道:“我意已决,诸君勿复劝谏。现在还是想想,当如何攻克江东,扫平孙氏。”
“若以甘、黄二将军为先锋,粮草倒也足用,只是南阳方面,由何人驻守?”徐庶稍一思忖,出言问道。
刘琮早有计划,闻言便说道:“南阳留建忠将军驻守,魏、赵、胡诸将随我同行。文、黄二将分赴豫章、柴桑,以为后备。”他说的文黄二将,指的是文聘和黄祖,攻伐江东乃是如今头等大事,必须举荆州之力,以雷霆之势倾力东进。
然而诸葛亮却忽然说道:“前日益州牧遣使求援,将军当如何措置?”
这件事除了贾诩之外,众人多不知晓。刘琮便将此事详情道出。原来益州内乱,刘璋眼见无法平叛,便遣使向刘琮求援。诸葛亮虽未明言,但趁此机会谋取益州的心思,却隐约有所表露了。否则也不会在刘琮决意东进之时,又将此事提出来。
对此刘琮并没有感到不快。以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只做个录事书记对他来说实在是大材小用,但刘琮之所以迟迟没有将诸葛亮提升高位,也是出于担心拔苗助长的顾虑。
“以诸位所见,能否抽调一部,前往益州帮助平叛?”刘琮没打算搞一言堂,多听听大伙的意见,总是好的。
贾诩率先出言反对:“事有轻重缓急,既然将军已决定攻略江东,此时诚不宜节外生枝。”
“是啊,南阳军东进,其余各部亦要调动参与江东之役,援助益州之事,为分兵之举,不妥。”徐庶也说道。他虽然与诸葛亮私交甚笃,但在这等事关大局的重要事情上,绝不会毫无原则。
一直不怎么说话的赵云也道:“蜀道艰难,兵少不足成事,多则粮草难运,万一后路被断,陷入蜀中,进退失据恐难归还。”
见众人都表示反对,诸葛亮却还是坚持道:“可遣一偏师入蜀,有益州牧所部接应,粮草当不足为虑。事成则有同宗相助之谊,不成亦可回转荆州。”
其实他这话还没说透,但在座诸位,也大多猜到了几分。
刘琮这才意识到,诸葛亮此时提出这件事的用意。他是想要独当一面啊……
见刘琮蹙眉深思,贾诩转而对诸葛亮问道:“以孔明所见,当由何人领军为宜?所部人马,又当有多少合适?”
诸葛亮立即回答道:“无论赵、魏,抑或建忠将军皆可,亮不才,愿为之出谋划策。”
此言一出,徐庶等人颇为惊讶,而刘琮与贾诩对视一眼,都在思忖此事的可行性。
“未知将军意下如何?”诸葛亮认真地对刘琮问道。自投入刘琮麾下之后,诸葛亮便一直在思考自己的定位。军师之位是不用想的,除非贾诩哪天生病亡故,或者还有机会,而典军将军的职位,诸葛亮虽也有意,现在却是好友徐庶所领。至于其他,诸葛亮便看不上眼了,他自认有经天纬地之才,想要做的是管仲、乐毅那样的大事业。
就目前的战略而言,诸葛亮很难从攻略江东中找到适合发挥自己才华的地方,大丈夫不能独挡一面,建功立业,还有什么乐趣可言?
而前去益州相助刘璋平叛,则可以实现自己施展才华的夙愿,在诸葛亮看来,平叛只是由头而已,既然早晚都要解决益州,何不提前布局,以策应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