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们已经通过您的手机自动进行了定位——是在大勇路和大智路的交界处吗?”
“你总算说了句人话!”
“好的。请您不要随意搬动伤员,请按照接下来的指示先替伤员简易止血——救护车会在二十分钟内到达。”
入院后,那位受了枪伤的押送员拍了片子来会诊,一众外科医生都倒吸一口冷气。
子弹从腋下射入,贯穿胸膜,角度很刁钻,大部分的内脏并没有受到损害。
最棘手的是弹头卡在第二腰椎上。
伤者是退伍军人,意志力强,神识清醒,手脚活动自如,想来并未伤及神经。
劫匪已经携款逃之夭夭,留在伤者体内的弹头是重要线索。
警方迫切希望得到这颗弹头做弹道分析,与数据库中的资料比对:“有没有可能?”
伤者表示愿意配合。但在场没有人敢做这个手术将子弹取出——弹头和脊神经之间的距离有多少?五毫米?三毫米?稍有不慎,下场就是高位截瘫。
意见不一。
“若是任由弹头留在病人体内,随着动作最终影响到神经的可能性有多大?”
“以前应思源做过类似手术,一名婴儿,脖上贯穿毛衣针……最终完整取出。”
可应思源已经六年没有拿过手术刀:“已经咨询过他的意见,是最好不要动刀。除非——”
大家都知道谁能做这个手术:“聂未呢?”
六年可以改变很多事情。
比如师出伍门的应思源已经转向基础研究,在神经细胞分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比如同样师出伍门的聂未潜心医术,一柄柳叶刀更加出神入化,声名鹊起。
“聂未呢?”
他一年前远赴德国参与一项神经外科新技术的研发,并不在会诊现场。
“不是说他近期会回国一趟?”
麻醉科的二级麻醉师沈最本来在思索,听见提及聂未的名字,看了看腕表——表壳上由上至下,有两条细细交叉裂痕,但六年来一直走得很好——回答道:“他现在应该在飞机上。”
空服走进头等舱,俯身轻轻对一名正闭目养神的俊朗男人道:“聂医生,有您的电话。”
那男人睁开眼睛。
观他神情气度,应该是三十来岁的年纪;但一双乌沉沉的眼睛却非常年轻,神采内敛,犹如夜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