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邬童喜欢接这一类的案子,因为数据和文字从来不骗人,就算是虚构出来的数据,也能间接说明很多问题。她给自己点了一杯超浓的咖啡,聚精会神地寻找着合同里的漏洞、思考着对方律师可能提供的质证材料。
庄朵朵竟然说这段语音的第一个字连起来是“我遇危险”,她可真会瞎想。邬童撇了撇嘴。
邬童叹了一口气,把那沓材料推开了。
她和沈雪只有过几面之缘,可自从听过那段录音之后,沈雪卑微的求助就扎根在她脑海里了。
她仿佛看到一个强颜欢笑的女人紧紧抓着手机,用蹩脚的螺城话和司机套着近乎,以为这样就能让他良心发现。
那个女人曾和她一样,在烈日炎炎下练着车、考着科目一、期待着有朝一日能自由自在地飞驰在路上。
也许那个女人也和她一样,从考科目一就开始受到挫折,可是那个女人一直坚持着。也许如果没有被那辆网约车带向未知的世界,那个女人就开开心心拿到驾照了吧。
邬童站了起来,她想了想,还是决定给公安口的朋友再打个电话问问这件事。
对方似乎在忙,只是给她回了一条简短的消息:近期会公布一些重大调查进度。
“她还活着吗?”邬童发完这条消息才意识到自己问得很傻。她想撤回已经来不及了,对方的回复发了过来:“不好说,明天看新闻吧。”
一种无力感悄然缠绕着邬童。她的步伐变得沉重起来。
她甚至开始思索自己要不要立刻打电话给庄朵朵,邀请庄朵朵回来继续商讨对策。
可看到贴在办公桌上的一则旧新闻,邬童还是放下了手机。
那新闻很长,标题部分被邬童用荧光笔画了一遍又一遍。
3。
这对母女的案子,是邬童不敢回忆的一块伤疤。
案子的起因很寻常,男方经商,突然发家,糟糠妻从此下了堂。唯一有些难办的地方,是女方在离婚七年后,坚持要夺回女儿的抚养权。
当时邬童一口回绝了那位戴着口罩的母亲的请求——“法律不看所谓的爱,法律是很现实的,你说你爱你女儿,你有没有房子来爱、有没有学费来爱……你女儿的抚养权从她两岁就判给男方了,现在长到七八岁了,你才来争,晚了。”
坐在她对面的女士不慌不忙摘下了口罩,一张满是疮疤的脸露了出来。
在邬童惊诧的眼神中,那位母亲娓娓道来:“那时我刚刚生完孩子,情绪最不稳定的时候。他变着法地激我、冷暴力我,跟所有人说我是个疯子。再加上我为了生养这个孩子,已经三年没有工作过了。他拿着这些说事,把抚养权抢走了……失去女儿的那个晚上,我开了煤气自杀。只是,我没死成,这些疤成了我搏命的证据。在医院躺着的时候,我想,我连死都不怕了,我还怕别的吗?只要我活着,总有一天能抢回女儿……”
说不上是被那一脸的伤疤震惊了,还是被那位母亲的执拗打动了,邬童接了这个案子。
她跟了那位父亲几个月,取得了他在时间方面无法兼顾养育和工作的证据,又帮着小女孩和母亲之间获得见面机会,拍下了一些母女情深的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