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隋官员主要是世家门阀人士。
杨坚在世之日,一边执行科举制,一边依旧保留由地方推荐人才的九品中正制,这就保证了世家子弟的推荐权,也算是一种妥协。
但是到了杨广执政时,他将有利于世家门阀九品中正制强行取消了,无论是世家门阀还是寒门平庶都只能通过考试录取,这当然严重侵犯了世家门阀的利益,这些人为了维护自身利益,阻拦改革、阻挠科举的烈度甚至不惜推翻大隋。
在杨侗看来,大隋动乱的根本原因是科举制的诞生,三征高句丽只不过是一个引子而已,当下的农民起义背后,一定有世家门阀在暗中支持,不然,瓦岗军哪来那么多精良的装备?世家门阀为了动摇大隋统治,等形势到了无法收拾的时候,他们再从幕后走向前台,图谋天下。
当下,大隋和世家门阀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即便有世家门阀子弟投入自己麾下,那也是世家门阀不把鸡蛋放在同篮的一惯作风而已,最后不管哪一方势力赢了,自己的家族利益都得到保障,然后继续把持朝政,一代代的过着人上人的生活。
历史上的李唐王朝依靠关陇权贵、关东士族立国,但最后也和这两大利益集团斗了好几代人,到头来也是大伤元气。
隋朝为什么那么短暂?
都是妥协害的。
杨坚为了和平代周,把关陇权贵养成了猛虎。
杨广为了搞掉关陇权贵,又扶持了关东世家去打压关陇权贵,结果,这两大集团却联合推出了李渊,取代大隋
如果在和平年代,杨侗或许对世家门阀进行妥协,但乱世已经注定,正所谓死猪不怕开水烫,倒不如以河北道开始,从根本本上提升寒门的地位!巩固了河北道的成绩后,再夺一地治一地,当天下太平,这种制度已经深入全国了。
寒门无人才?
这是骗人的鬼话,如果寒门无人,洛阳的几大千预备官员是什么?由此可见,寒门缺少的不是人才,而是公平!如果任免权继续在世家门阀手中,那么,寒门中哪怕出了张良、韩信也不会有用武之地。
心念至此,一个计划在杨侗心头浮现:用更加成熟的明代官制取代大隋尚未成熟的官制,再在其基础上做出一点修改,总的来说,一要做到收大权于朝廷、于皇帝;二要文武兼备,三要创造公平的晋升平台,四要兴教育,五要加强监督,六要防止大世家门阀滋生……
();() 这彻底改革,看似繁琐,但其实明代官制也不过是在三省六部的基础上加以完善罢了,工作量其实并不大。
杨侗找出大隋官制,然后提笔勾圈点画,将上上下下各部门的脉络细细梳理一遍,先把三省六部、十一寺、御史台理清楚,接下来对地方动手就会容易许多……从朝廷,到亲王和仪同三司,再到地方郡县,一级一级一点点……
大致理清后,杨侗方才落笔,将自己的决定一项一项的罗列:“设学部,尚书一人、侍郎二人…主管教育…改御史台为御部,最高长官为尚书、侍郎二人、郎中三人……设郡御、县御,主要职能:对太守、县令审判活动实行监督,对生效的判决裁定,发现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提出抗议;接纳民告官案件、监督地方行政,无处决权、无行政权…设刑部司于郡……”
“撤上中下三级郡县之分,各级官员品级、待遇以中级论……”
隋朝有一百九十多个郡、一千二百多个县,依人口分为上、中、下三等。也就是说同样是太守、县令,但官阶的却有大小之别。就拿下郡郡丞来说,品级仅仅是从八品上,面对当地正八品下县县令的时候,郡丞还要行礼,并道上一声“大人”。
这种上、中、下的划分自然是出自杨坚之手,一是在俸禄上减轻朝廷负担,二是降低郡级官员的权威,以免地方山头主义滋生。
如果出于节省的目的,堂堂一个皇帝太过小气;如果防止朋党出现就更没必要了,因为官员回避本郡上任、期满不得在本地连任的制度就足够了
这种三等之分使责任不明确,一旦出了事,谁也命令不了谁,郡级怪县级不配合、县级怪郡级不作为……事情不了了之,最后受伤的是朝廷和百姓。
废除了上、中、下之分,既能够让郡级官员明确使命,又能让居多的下郡、下县官员满意,还能增加大家的积极性,可谓是一举三得。至于上郡、上县官员的利益确实损失了,但这部分官员占极少数,能有什么意见?敢有什么意见?
即便是投票决定,哪怕中级郡县全部中立,上级郡县官员也斗不过,因为下级郡县多!
灯下,杨侗下笔若飞,气势恢弘、庄严雄伟的颜体书法在纸面上渲染开来。到了涨河北道上任,这份新的大隋官制就会问世,会有许许多多官职被裁撤,会有许多官职失去自由、失去圭皇帝般的权力……而河北道的所有孩子也因此得到读书的机会。
……
(注:官制是延续,不是凭空而来。‘官员回避本郡、期满不得在本地连任’——本身就是隋朝所创。吐嘈前,请搜索下隋朝官制——不要用自己的无知,诬蔑古人的伟大……
注:章节名目叫‘策划’,不叫执行。两个词的词义区别很大,不理解词义?搜索就可以了,只要认识字,应该可以解理
……11月18日回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