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权”和“臣权”就这样不断的来回拉扯。
朱棣呆滞
啊这后来发展到这么复杂了给事中居然能封驳皇帝的命令,简直岂有此理,以为自己是门下省呢
明初时,对于武官的违法乱纪,皇帝除了训诫和警告以外,并没有形成制度的考核措施和惩罚条例,所以武勋集团堕落的非常快,渎职腐败屡禁不止,欺压士卒导致卫所军户逃亡的事例频频发生。
土木堡之后,武勋集团彻底没落,基本开始自暴自弃了。
成化二年,明宪宗下令在军队中推行军政考选制度。起初镇守总兵官还与巡抚和巡按御史拥有一同进行考选的权力,但到了他儿子弘治开始,巡按御史对于考选的职权不断扩大,甚至开始拥有对总兵官人选地提名权。
武臣的仕途完全被负责考选的文官所掌握,明军的人事权从五军都督府转移到了兵部,五军都督府开始就被架空。连卫所土地和军户户籍管理的权力也给了文官,然后,本来就被
各个武将勋贵侵蚀的有些崩坏的卫所制度,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加速消亡。
朱元璋心头一跳,虽然他已经知道了卫所制度崩溃,但他还是没想到武官也会腐化的这么快。
他问徐达“老徐,武将的考核和惩罚措施,你怎么”
徐达是个谨慎的人,从来不会信口开河,尤其是这种涉及国家大事的。
他斟酌了一下,开口道“原本五军都督府掌管这件事,但都督府也只是涉及武将的升迁,以及战时军功的奖励惩罚,其他的确实没有。”
其实他说的这些朱元璋当然知道,所以他又加了一句“臣心里有些想法,待回去后仔细思量一番,再报与陛下,毕竟这种事,还需要听听其他人的意见才好。”
朱元璋这才满意的点点头“不急,朕知道那些实际带兵的中下级军官比较重要,你就代朕去好好问问,回头写个陈条上来。”
想了想,朱元璋又补充道“陈条你自己写,不要让你师爷代笔。你那个师爷废话忒多,之乎者也一大堆,一句有用的没有,朕着头疼。”
兵部只顾大肆揽权,根本没考虑过自己能不能做好。
u就直说了,没这个能力你知道吧
职权太多了,但人数没有增加,而且大部分兵部的官吏只是过点兵,根本没有领兵的本事。所以兵部根本没法完全代替五军都督府的职责,无暇议定戎政方略,致使很多兵事突然发生时而无准备之策,如庚戌之变与倭乱发生时,一开始兵部就毫无准备,连粮饷物资都凑不齐,更别提什么谋划方略了
崇祯转头问向兵部尚梁廷栋,道“梁卿,你认为如何”
“臣”梁廷栋顿住了。
这让他怎么说
要他自己觉得,他觉得天幕说得对,兵部就是管不了那么多事。可这话他打死都不能说出口,否则就是得罪大半朝臣。
毕竟兵部过手的粮饷物资那么多,随随便便漂没个四五成,大家分了,真的很香。
要不还是主动辞官吧反正最后皇帝对他的辽东方略也不满意,已经骂过他两次了。
到万历时期由张居正主导内阁,内阁地位力压六部,六部实际成为内阁的下属。
也是因为万历不能亲政,所以张居正借此改革的机会,将六部以及地方送上来的奏疏,从之前的由皇帝转交内阁,变成了内阁转交皇帝。
且张居正借着内阁有起草诏,敕命的权利,直接用内阁的名义给六部地方下达命令,从此内阁便有了行政权。所以张居正这个“摄政”,是真的摄政,而不是辅政。
前面说过,张居正推行的万历新政里,有一条非常好用的考成法。
考成法好呀,考成法妙哇,让u有那个社畜没有被ki搞得焦头烂额
但是张居正推行的考成法有一个副作用,那就是把国家的监察大权收归到内阁手里了。
朱棣也考虑过这个问题,当
时他听说考成法这个东西很好,就想立马安排下去。可在用谁监察这个问题上,大家却扯皮扯了一个多月也没出好结果。
朱棣的耐心已经快耗尽了。
正好他现在排除了一个错误选项不能给内阁。
不然内阁得膨胀到什么份上
各科道负责监察,对内阁负责,内阁获得了国家的最高监察权。强大的监察权使六部处处受制于内阁,如有不从,内阁便可督促六科对六部进行弹劾。
这样的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的政治格局。
从这时候起,内阁终于获得了最高权力,全面控制了国家议政权、行政权、监察权,甚至是一大部分军权。相比于之前的中省都更近一步,可以基本把皇帝架空的程度。
上去皇帝似乎拥有近乎无限的人事权,比如崇祯在位十七年,换了十九个首辅以及其他数不清的六部、地方官员,但他的人才储备里有且只有文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