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书香世家,先生年少时读书成名,考中进士之后便入朝为官。
在皇帝是皇子的时候,他便选择了跟着皇帝。后来皇帝登上帝位,他一直做到了工部侍郎的位置。
在工部侍郎的位置上退下来,后来又被皇帝请回去教授几位皇子读书。
他没有地方为官的经验,对于赈灾的了解,也就是从吏部的文书上看到过一些
地方生灾难之后,上报朝廷,朝廷拨付钱粮,派遣钦差督促地方官员赈济百姓。
每一次赈灾都是一位官员家致富的机会。
朝廷其实在赈灾的事情上所能做的事情,所能用的方式和手段并不多。
裴乐瑶的言论,他甚至从未听说过。在他的感觉中,灾祸一般来说一个月时间也就过去了。
他从未想到,一旦生大的灾难,老百姓可能一年都没有饭吃。
书上记载的,因为天灾死了多少人,只是一个数字,对先生这样的读书人来说触动并不大。
“不知公主殿下要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先生饶有兴致地问道。
裴乐瑶回答道,“我的方法是以工代赈。”
“举一个例子。”
“我会拨付款项在受灾的地方修建一处居民安置点……”
先生有些迷惑,“平白无故修建一个居民安置点……”
“也不算平白无故,老百姓的房屋毁掉之后就要有住的地方,此处他们可以用购买的方式长期居住。”
“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需要人力。”
“我雇佣百姓为我做工。”
先生似懂非懂。因为他觉得这么做花费巨大,却收效甚微。
家读书世家,对,商业从骨子里是看不上的。他觉得那是奇技淫巧,不值得去研究。
可裴乐瑶经历过繁荣时代,知道政府投资是拉动经济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举措,是带动经济展的三驾马车之一,而且是起基础性作用的那辆马车。
它可不仅仅是简单的投入。
裴乐瑶继续更加直白的解释道,“以工代赈就是我雇佣百姓为我建造房屋,为我做工,我给他们粮食,工钱。我可以得到这些房屋。在这些房间里我还可以做别的。”
“比如,我可以在这些房子里做木匠活,做各种点心小吃。”
“老百姓得到钱和粮食,就有了购买力。我生产出来的东西,他们可以购买,这就形成了一个循环。”
这一次先生听明白了一些。他生活在京城,很多东西,他不可能自己制作。他的笔墨纸砚,家里的日常吃食,都需要在外面购买。
而购买这些东西就需要有人制作。这就是一个循环。
裴乐瑶是要把一个像京城一样大的地方的循环,用很小的模式复刻到一个很小的地方。
“这倒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只是光靠这一个方式收拢不了多少百姓。”先生轻叹一声。
他见过京城的市场,那些店铺雇佣工人干活,就算是最大的店铺,也就二十几个伙计。
一旦生灾难,受灾的老百姓成千上万,哪里是裴乐瑶一个人能养得起的。
裴乐瑶露出无奈的表情,先生终究是这个时代的人,受时代的局限。他的思维被某种模式困住,很难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