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楠文学网

楠楠文学网>以古知今 > 第205章 空城计一(第1页)

第205章 空城计一(第1页)

空城计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三十二计,是一种在敌众我寡、兵力空虚的情况下,故意向敌方展示不设兵备的样子,使敌方产生错觉,从而惊退敌军的疑兵之计。以下是对其的详细讲解:

策略原理

-利用心理:主要是利用敌人的多疑心理,通过故意暴露自己的弱点,让敌人摸不清虚实,不敢贸然进攻。

-虚虚实实:是一种心理战,以虚示虚,让对方在疑惑中产生恐惧,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经典案例

-诸葛亮空城退司马懿:三国时期,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oo名士兵在城里。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o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他自己则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司马懿见此情形,怀疑城中有重兵埋伏,最终下令撤退。

-叔詹智退公子元:春秋时期,楚国公子元为讨好文夫人,率领大军攻打郑国国都。郑国国力较弱,都城内兵力空虚,但郑国宰相叔詹分析了公子元的心理,让城里的店铺照常开门,百姓往来如常,大开城门,摆出完全不设防的样子,同时安排所有士兵埋伏起来。公子元赶到城下心生怀疑,不敢贸然行动,派人进城探听虚实。就在楚军犹豫之时,叔詹派使者将救援信送到齐国,齐国联合鲁宋两国兵救郑,公子元得知消息后连夜撤兵回楚。

使用注意事项

-把握敌方心理:使用空城计必须充分了解敌方主帅的心理和性格特征,像诸葛亮深知司马懿谨慎多疑,才敢出此险招。

-作为缓兵之计:此计多数情况下只能当作缓兵之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后续有实力与敌方对抗,或者有其他救援措施跟上。

-不可重复滥用:由于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一旦被敌方识破,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不宜重复、多次地运用。

空城计的故事体现了以下哲学思想:

矛盾的对立统一

-虚与实的转化:空城计中,诸葛亮以“虚”城示敌,却让司马懿看到了“实”的假象,不敢进攻。这体现了虚与实这对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哲学原理。

-心理矛盾的利用:诸葛亮利用司马懿的多疑与求稳的矛盾心理,故意示弱,使司马懿在进攻与撤退的矛盾选择中犹豫不决,最终选择了撤退,体现了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现象与本质

-透过现象看本质:司马懿面对诸葛亮大开城门、焚香抚琴的表象,没有看到城中兵力空虚的本质,而是被诸葛亮一生谨慎的表象所迷惑,不敢贸然进攻。这启示人们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假象与本质的关系:诸葛亮制造的空城假象并非毫无根据,而是基于他对司马懿的了解以及自身的智慧和勇气。这表明假象也是本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对本质的掩盖或歪曲,人们需要通过理性分析和实践经验来识别假象背后的本质。

主观能动性

-智慧与勇气的结合:在极端不利的情况下,诸葛亮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充分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运用智慧和勇气,想出了空城计这一奇谋。这体现了人在客观条件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而是可以通过挥主观能动性来改变不利局面。

-对客观规律的把握:诸葛亮的空城计成功,还在于他对战争规律和人性的深刻把握。他深知司马懿的性格和心理,利用了敌人的弱点,同时也准确判断了当时的形势,这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是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整体与局部

-局部与整体的权衡:从司马懿的角度来看,他考虑的不仅仅是眼前是否能攻下西城这一局部利益,还要考虑到自己在曹魏政权中的整体利益。如果消灭了诸葛亮,他可能会面临兔死狗烹的局面。

-个体与整体的关系:诸葛亮的空城计不仅是他个人智慧的体现,也与他所代表的蜀汉集团的整体利益息息相关。他的冒险行为是为了保存蜀汉的有生力量,维护蜀汉集团的整体利益。这体现了个体与整体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空城计成功的关键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心理战术运用得当

-利用对手多疑:诸葛亮深知司马懿生性多疑,且了解自己生平谨慎、从不弄险的行事风格。所以当他大开城门、焚香抚琴时,司马懿看到这种违背常理的举动,便怀疑城中有埋伏,不敢贸然进攻。

-营造神秘氛围:诸葛亮通过在城楼上镇定自若地焚香操琴,城门内外安排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又镇定的氛围,让司马懿更加摸不着头脑,增强了心理威慑效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对局势的准确把握

-知己知彼:诸葛亮与司马懿都是当时的顶尖人才,彼此了解。诸葛亮清楚司马懿在曹魏政权中的处境和心态,知道他需要借助与蜀汉的战争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不会轻易将自己置于绝境。

-形势所迫无奈为之:当时诸葛亮身边兵力极少,只有二千五百人,而司马懿率领十五万大军兵临城下,实力悬殊巨大。在这种绝境下,诸葛亮别无他法,只能冒险使出空城计,而这反而让司马懿觉得其中可能有诈。

自身演技与气质

-演技逼真:诸葛亮本人的表演非常到位,他披鹤氅,戴纶巾,笑容可掬,焚香操琴,整个状态从容不迫,仿佛城中真的有千军万马,让司马懿看不出破绽。

-人格魅力与威望:诸葛亮在长期的战争中树立了极高的威望和人格魅力,司马懿对他的才能也十分忌惮。这种无形的影响力也使得司马懿在面对空城计时,不敢轻易做出决策。

对手的利益考量

-养寇自重心理:司马懿明白若活捉或杀死诸葛亮,自己可能会面临“兔死狗烹”的下场。蜀汉一旦被灭,他对于曹魏政权而言可能就失去了利用价值,甚至会遭到猜忌和打压,所以他选择了故意中计,放诸葛亮一马。

-战争利益需求:战争可以为司马懿带来权力、地位和利益。如果消灭了诸葛亮,蜀魏之间的战争可能就会结束,他将失去在战争中捞取好处、扩充势力的机会,因此他有保留诸葛亮的动机。

喜欢借古鉴今请大家收藏:()借古鉴今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