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楠文学网

楠楠文学网>明朝那些事儿作者现任职位 > 第4章 国难临头敌压境倾宫筹银解危急(第2页)

第4章 国难临头敌压境倾宫筹银解危急(第2页)

黄道周毫不退缩,目光如炬,针锋相对:“欺的便是你这祸国殃民之徒,你又能奈我何?”言语间,一股凛然正气油然而生。

眼见着两位重臣之间的气氛剑拔弩张,一触即发,朱由检终于按捺不住,冷冽的声音穿透了殿内的紧张空气:“黄侍讲,朕之言语,莫非成了耳边风?”

他的话语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威严。

黄道周抬头,目光坚定地与朱由检对视,一字一顿道:“陛下既已誓师主战,誓要一扫国耻,却仍让杨嗣昌之流盘踞朝野,此举岂非寒了前线将士之心,损我大明士气?”

他的言辞虽直,却字字掷地有声,充满了对时局的忧虑与对公正的渴求。

此言一出,大殿之内顿时静得连针落之声都能听见,众人皆在心中暗自思量:这究竟是怎样的道理?是忠言逆耳,还是另有深意?而这一切,都在这紧绷的氛围中,悄然酝酿着新的风暴。

朱由检终于窥见了大明官场的另一番景象,那里,政见的分歧如同泾渭分明,非黑即白的界限被无情地划下。

他并未动怒,嘴角反而勾起一抹冷冽的笑意:“区区一个议和之议,竟能让忠良如杨阁老被冠以奸臣之名?朕倒要听听,这关乎国运的四正六隅大计,诸位爱卿中,何人堪当此重任,莫非是黄道周兄你吗?”

黄道周一愣,心中波涛汹涌,急忙在思绪的海洋中搜寻,试图寻找那位能接续杨嗣昌未竟事业的合适人选。

然而,一番思量之下,竟发现无人能及杨阁老之才,不禁愣在原地,面露难色。

朱由检的目光缓缓扫过在场众人,语气中多了几分深沉与理解:“无论是杨阁老,还是在座的每一位卿家,皆是怀揣着对大明的拳拳之心。朕深知,政见虽有不同,却皆出于一片公心,为大明江山社稷计。”

此言一出,大殿内气氛微妙地缓和,众人,皆更为感国家皇大局恩着想浩。荡而,黄道心周中更是暗自暗自思量下定决心,如何在定要保持寻各自政见的同时得良策,不负皇恩,不负这风雨飘摇中的大明。

在那复兴大明的漫漫征途中,每一步都如履薄冰,即便是朕,也难以避免偶尔偏离正道,故而有了那份沉甸甸的罪己诏,它不仅是对苍生的歉疚,更是自我鞭策的誓章。

世人皆知,智者千虑尚有一失,唐太宗李世民尚能胸襟宽广,连直言不讳的魏征亦能宽恕并委以重任,正是这份海纳百川的气度,铸就了贞观之治的辉煌,让大唐的盛世之光普照四方。

杨阁老此番提议议和,其心可悯,意在借鉴太宗与突厥的和亲之策,以求国祚安宁。

此念本无大错,然时移世易,大明非初唐之景,建奴亦非昔日突厥可比,两者之势,犹如云泥之别,岂能轻言类比?

因此,朕心坚定,拒绝和议,非是固执己见,实乃审时度势,知不可为而不为。唐太宗之伟业,朕心向往之,然朕与他最大的不同,或许便在于朕之身边,未能聚集起如他麾下那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谋国是、同筑盛世的忠臣良将。

此言一出,大殿之内,空气似凝固般沉重。

朕的目光,如利剑般锐利,缓缓扫过群臣,心中暗自期许:愿我大明,终能聚英才而用之,共克时艰,再创辉煌,不负先祖基业,不负万民之望。

在那群臣之中,竟有诸多身影,心思偏斜,只顾着编织党羽,以虚伪的仁义道德为幌子,行那暗中诋毁、相互攻讦之实!朕心如明镜,岂会不知尔等肚中盘算?

休要以为朕闭目塞听,不知尔等私下筹谋!自今往后,但凡有那不分是非、恶意中伤者,朕必严惩不贷,绝不手软!

谈及杨阁老主张议和之因,究其根本,乃为节省兵马之劳,粮草之耗,实则是国库羞涩,一‘穷’字道尽辛酸。然,尔等之中,不乏自诩清高之辈,何不扪心自问,大明王朝,当真已至山穷水尽之境乎?

朱由检的目光如炬,缓缓扫过群臣,每一道视线都似重锤,敲打着那些心怀鬼胎之人的心房。

不少人脸色骤变,苍白中夹杂着几分惶恐,不祥的预感如同乌云蔽日,笼罩心头。

那些暗自盘算、心存侥幸者,此刻已是心乱如麻,惶恐不安。

大殿之内,气氛凝重,仿佛连空气都凝固了,静待着君王接下来的决断。

然而,朱由检接下来的言语,令他们稍感宽慰:“杨阁老所忧虑者,无非钱粮之事,国库确有难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