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在临床上一般分为唇型、蹄型和外阴型三种病型,也见混合型感染病例。
1唇型
病羊首先在口角、上唇或鼻镜上出现散在的小红斑,逐渐变为疣状和小结节,继而成为水疱或脓疱,破溃后结成黄色或棕色的疣状硬痂。
如为良性经过,则经1~2周,痴皮干燥、脱落而康复。
严重病例,患部继续发生丘疹、水疱、脓疱、痂垢,并互相融合,波及整个口唇周围及眼脸和耳廓等部位,形成大面积具有龟裂、易出血的污秽痂垢。
痂垢下伴以肉芽组织增生,痴垢不断增厚,整个嘴唇肿大外翻呈桑葚状隆起,影响采食,病羊日趋衰弱而死。
部分病例常伴有坏死杆菌、化脓菌的继发感染,引起深部组织化脓和坏死致使病情恶化。
有些病例,口腔黏膜也发生水疱、脓疱和糜烂,使病羊采食、咀嚼和吞咽困难。个别病羊可因继发肺炎而死亡。
继发感染的病害可能蔓延至喉、肺以及皱胃。
2蹄型
病羊多见一肢患病,但也可能同时或相继侵害多数甚至全部蹄端。
通常于蹄叉、体冠或系部皮肤上形成水疱、脓疱,破裂后则成为由脓液覆盖的溃疡。
如继发感染则发生化脓、坏死,常波及基部、蹄骨,甚至肌腱或关节。
病羊跛行,长期卧地,病期缠绵。
也可能在肺脏、肝脏以及乳房中发生转移性病灶,严重者衰竭而死或因败血症死亡。
3外阴型
外阴型病例较为少见。病羊表现为黏性或脓性阴道分泌物,在肿胀的阴唇及附近皮肤上发生溃疡;乳房和乳头皮肤(多系病羔吮乳时传染)上发生脓疱、烂斑和痂垢;公羊则表现为阴鞘肿胀,出现脓疱和溃疡。
【诊断】
根据特征的临床症状、病变及流行情况,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实验室诊断。
1病原学检查
(1)病料采集:
病变局部采集水疱液、水疱皮、脓疱皮以及较深层痂皮。
(2)电镜观察:
病料制片,磷钨酸负染后直接电镜检查,可见特殊形态的羊口疮病毒粒子,结合流行病学分析、症状和病变,即可确诊。
(3)病毒分离鉴定:
羊口疮病毒可用胎羊皮肤细胞,牛、羊睾丸细胞和肾细胞,人羊膜细胞等进行分离培养。
一般接种后48~60h可见细胞发生变圆、团聚和脱壁等细胞病变,并可观察到胞质内嗜酸性包涵体。
另外,pcr技术可快速检测本病的病原。
2血清学试验
本病可用补体结合试验、琼脂扩散试验、荧光抗体技术、反向间接血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血清学方法进行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