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八章节中主要讨论了“为学”与“为道”的关系,以及“无为而治”的圣人理念。
?老子指出“为学日益”是探求外物的知识,每天求增广益。此乃是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的一过程,但也可能伴随着私欲和妄见的增多,而至心魔由心生,使修者难以驾驭力量。
“为道日损”则是指领悟天地自然大道,每天追求消减个人形成的世俗偏见和各种欲望,最终达到大公,无知、无欲、无为的圣人境界。这是向内探索,自我修炼的心路历程,强调的是减少内心的杂念和私欲,终至无为而大有作为之境。
?所谓“无为而无不为”是一个极其富有智慧的借假修真命题。并不意味着让众生消极而不作为,乃是指不带着过多的自我私欲和固执主观意见,去妄为行事,应遵循自然规律和天道法则。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各种有意义的、合乎大道的事情,从而达成天道无间,天人合一之境。
圣人老子认为,修者行如同一治理天下人,应遵循“无为而治”的原则,即不妄为、不扰民,让事物自然展。若统治身心者频繁生乱,意志滋事、政令繁苛,反而会导致身心意灵乃至魂不守舍,出现天下大乱的局面。
故此尊重自然规律,是修者必须重视的心态境。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强行干涉、不妄为,顺应脉络,自然而然。
此一章节启示修者,当要顺应自然、尊重天道规律,未达大成之境,却不可过度去干预事物的自然展,扰乱世态规律
在现实中,修者往往因忙于追求成果,增长知识和增加物质财富,忽略了修者内心的大修养。
圣人老子一直在提醒修者,除了为学以外,修者更要为道,要注重真我内心的修行,减少不必要的欲念。
老子通过为道日损的过程,为修者逐渐去除内心的纷扰、困惑和迷乱,达到内心的纯净与平和。
得圣人之教,修者可更好地领悟生活的真谛,处理好与世间他人以及一切外在的自然关系。
?此一章节中不仅讲述了修行“加法”的道理,也呈述了“减法”的大智慧。多数修者都过于追求加法,但很多时候减法比加法更加明智、更有必要。
修者无论是思想,精气神,还是身心意灵,通过减少不必要的欲望和执着偏见,甚至是有害嗜好,可以变得更加高雅、从容、康健和沉稳。
圣人老子认为,有所放弃、有所不为,才能变得更为平和、更加雍容、更是沉着也更显大智慧。这样的人生,才更加有希望和有意义。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节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其中真意是“为学求知有所得后,多会日益膨胀自负,为追求真道,却会越来越谦卑虚逊。且一直谦卑虚逊,就有可能达到无为的最高境界,无所不为。得天下者,常常无所事事,倘若极尽其能事,便不能得到天下了!”
时空长河,史时宋皇朝,那个偏安一隅,重文轻武的国家中,有个孩子名叫赖其尚,他从小聪颖过人,小小年纪就迷上了识文断字读书作文,他还会吟诗作对,是远近闻名的小神童。
九岁那年,当地有一州官,慕名前往,欲试探他的虚实。这州官找到正在玩耍的小赖其尚,对他说道:“小官人,听说你小小年纪就会吟诗作对,今天我来考较你一二,不知可好?”
赖其尚转动了一下大眼睛,当即点了点头,很有礼貌地回道:“那敢请大人出题,学生试作回答,如有偏颇不符,望大人海函则过。”
那州官思索了片刻,逐吟出一上联:新姜哪有老姜辣。
他语音刚落,小其尚便从容回应出了下联:老笋哪比新笋尖。
州官一听,吃了一惊,原想通过出上联,给他来个下马威,不料反被他占了上风去。
这也证实了此小童智力常,但他还不死心,于是再出一了上联:剃刀虽利,难伐千年树木。
他这上联的口气,虽然缓和了一些,但仍然含有有轻视之意。
小其尚并未介意,反而只沉思了一会便作答道:灯火本微,能烧万里江山。这州官听闻,忙击掌叫好,且连声说道:“好好好小小年纪,就有如此才学,难得,难得,实在是难得呀!真是名不虚传,名不虚传啊!”
这州官惊叹于赖其尚小小年纪,便有如此的才华,心中生出爱才之意。自决定将赖其尚举荐到京城童学馆中深造。
赖其尚从父母口中得闻了此事,心中却犯起了自己的嘀咕。他深知“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道理,若是去往了那京城学府中,虽能增长自己的学识见闻,却怕自己会在追名逐利攀权附贵之中迷失了本来心性。
回家之后,赖其尚向父母表明了自己的心意。父母虽觉他不去京城童学馆可惜了!但他们还是尊重自家儿子的想法。礼辞了州官的好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