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然在这之前,他还错过了很多诛杀燕王的良机。一是建文元年三月,燕王入朝参拜新君,在众目睽睽之下,他行皇道入,登陛不拜。群臣激愤,要求就地解决朱棣,然而他还是迟疑了。说不清是念情还是恐惧。
二是,五月太祖朱元璋忌日,朱棣派三个儿子前去祭拜,齐泰劝他将三人扣为人质,以使其投鼠忌器。他做不出来,觉得有失礼数。况且他跟燕王世子私交甚好。还是放走了。
江蓝对朱允炆的举动也非常不解。她从底层出来,民间的狡诈不义看得多了,她劝朱允炆:皇上,目的是最重要的,无论用什么手段,你不能既要达到目的,又要做得好看。就好像……
朱允炆怒道:你说什么!你懂什么!他生平第一次对她动怒,不因她的辱骂,而是他觉得他的心无人能懂。谁能懂得他心里还有一些珍贵的东西。他想如果那些湿漉漉的情感都要没有的话,他跟魔鬼有什么区别。虽然他是皇帝,虽然他一统天下,但那个干燥凶戾的人还是他么。
江蓝也生平第一次生了轻蔑,她冷冷说:皇上要是执迷不悟,后果是可以预见的。
朱允炆没有理她。在忐忑中过了些时日,还是迎来了耿炳文大败的消息。黄子澄推荐让曹国公李景隆换下耿炳文,齐泰连称不可,战场上仓促换将是不明智的。朱允炆心浮气躁,给李景隆50万兵力。
江蓝劝谏,怎么可以信赖那个纨绔子弟?他只懂得纸上功夫,只会夸夸其谈。
朱允炆正在气头上,你怎么知道?
江蓝柔声道:皇上,听我一回。
朱允炆冷冷道,你,今后在我面前不许再提朝政大事。
江蓝蹦出泪花,道:皇上你以为我愿意吗?我难道不是为你好么?你即位前忧心冲冲我都看在眼里,现在位子还未坐稳就打战了,现在朝廷真正会打战的没几个人,而你又总是听信几个文臣的意见,他们从未经过沙场能知道什么,而且,到时,他们可以倒戈,苦的是你——
不用再说。朱允炆厉声喝止,心里弥漫出一股惘然的痛。他不愿去想有那么一天,虽然他已经有恐惧,但是还不能承受。不能承受的还有部下的叛变。他其实也明白权力的力量。权力不在的时候,他是什么?
他又想经书上的人伦道义,想人心的光芒。不,他还有信念。于是一挥手,无比虚弱地说:你走吧,让朕好好想想。
江蓝咬牙道:我想去别苑住。我不想见皇上。因为我不想看皇上一步步失败,但是,我好像已经看到了。
她微仰着脸,大义凛然地说。他恨不得将她打入冷宫,却苍白着脸走了。
她自是不见他。真的出宫搬去别苑。
战事紧张,他也无暇顾及。
她的预言却出奇的准。几个月后,李景隆不负责任地将50万兵力和军饷扔给了朱棣,自己跑得比谁都快,恬不知耻地回京了。朱允炆念在他爹的份上,未将之军令处决。时局吃紧,败讯连连。朱允炆内心一点点塌方。他开始习惯在宫内无措地游走,看新鲜的绿叶催开新鲜的日子,看每天的日子那么纯洁那么美好,时间的脚步如软蹄践踏,而他像个旁观者一样等待剧的落幕。
久违的东昌大捷的消息,让他舒缓了紧锁的眉头。他连忙告祭太庙,希望上天能够可怜他而延续胜利的消息。但是天是最无情的,只给予了他昙花一现的快乐,他还是在宝座上继续收获失利的消息。他不明白这么多的王者之军怎么不及燕王的护卫?为什么人家越挫越勇,而自己的士兵只能逃跑溜号。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越发暴躁,也开始了妥协。无论如何,他要保证他的江山,哪怕一半,否则怎么去见祖父。
听闻燕军要过江,他提出议和,愿意划一半的疆域给燕王。然朱棣胜利在望,并不稀罕。
见风使舵这个词他也开始领教。朝廷官员叛变投降的讯息越来越多。
这是人性不是么?他其实早该料到。高贵的精神永远只是茶余饭后的甜点。生命比什么都重要。
他坐在皇宫郁郁的花海中,费力地思考。其实无须再思考。因为就算想明白也没有用,但是反正不想他也没别的事可做。
他说:好吧。我接受我的命运。因为本来就是一个错误。只是虽然早就知道是错误,却没有纠正的能力。人如蝼蚁,出身尊贵也一样,我控制不了自己的命运。
他展出一个苦笑,回首自己短暂的皇帝生涯,战战兢兢,没有哪日舒坦过,他终于明白所谓拥有天下的自己不过是一个孤独的人,一个无助的人,他的一生不是用来享受富贵和尊荣的,从他坐上皇位的那天起,痛苦已经开始了。
而他只是一个天真、仁慈、软弱的书呆子而已。
在时间不可逆转的脚步中,最后失败的日子终于等来了。燕军据说已到了城下。虽然这是座坚固的城池,但是他毫无信任。因为,他心内的烛光已经一点点吹熄。如今,他站在漫无边际的黑暗中。
他突然有纵火的冲动。火,在吞噬他的屈辱的时候是否还能照亮他的梦想。虽然,梦想一如屈辱于他不再有任何意义。但是他可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想像自己短暂的生命毕竟曾经明亮过,哪怕无人知晓。
放火。
熊熊的火光映红了他的眼睛,他的脸,他笑。但是放纵的快感很快消散,他感到心一点一点收缩。
到了最后的时候了。他想。
抬步回内宫。他看到马皇后抱着两个皇子在哭泣。他觉得愧对这个女人,除了新婚几夜,他很少去见她。这个女人的面容他都有些模糊。她以为嫁给他很风光吧,结果——他心里有些酸涩,道:你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