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来的兵先整训,进行什么队列打拳的团体纪律练习,然后分散到几大村搞开荒屯田,研究怎么增产,怎么保障春耕。
叙州地区七成是山,三成是耕地。最先拉进村的兵员都是在搞梯田。纪晓芙和人又研究农具器械,叙州地区无论城乡,变化最大的是铁匠铺——如同雨后春笋,一夜之间就呼啦啦长起很多。
叙州本地不产铁,于是铁矿石立刻紧张。
刘伯温进川,就是搭着人家的走私铁矿车队跑来的。
…………
刘基,自伯温。这是个书香门第出身。此人还曾经做过几年官,然后辞了职,畅游山水,成了个“名士”。
名士这词在后人听来含了三五分讥讽意。在前人眼中可时髦的不得了。一个基本没有邮政报纸,绝对没有电视网络的年代,一个人想出名就得靠口口相传,十分不容易。而一个人想被称为“士”,品行必然不俗,文章必须出众,此外多半还得加上一个条件——帅哥。
相由心生么。
刘基不是传统型帅哥。据说这货膀大腰圆,声音洪亮,侃侃而谈,率真疏朗——这形容听着就特别能让人回忆起“脑袋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是伙夫”。然后,他居然是个军师。
刘基在正史中的后世名声更大。他运筹帷幄协助朱元璋一统江山。又据说此人心地善良兼有点神棍属性——会算卦,于是民间传言道: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这个评价便极重了。
此时不是正史。
峨嵋山首倡义兵。纪晓芙声名遍天下。原本在山中读书的刘伯温就坐不住跑到下面听消息。后来卷着包袱就跑了。这一点也不令人惊奇。据说当年刘皇叔三股草庐隆中对之前,诸葛军师假装不在家,其实都在草庐后面嘿嘿乱笑,连夜苦背军事地图来着……
留下些证明自己存在过的东西,是多少人的愿望。人生百年,忧患实多!这一点,也便不只是武林人士的感慨。
能出名么?
能被重用么?
峨嵋山是真是伪?那是一群掠劫男子的女土匪?还是真正的准备推翻天下,建立政权的起义军?
他们真的分了田地?
他们真的打败了蒙古人?
他们具有比前朝的兵工厂还先进的火器?
这些问题,在刘伯温头脑中盘旋着。他虽然还没有被任何一方人士聘请,可是忧国忧民的士子情怀令他迫切的想做些什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
除了这些问题之外,又有许多疑惑在喷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