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国,至今已有十三年矣。”
“元朝动荡多年,陛下体恤百姓,力图最大限度恢复民生,故而在立国之初便鼓励百姓垦荒,并定下了新垦荒田头三年耕种不收税赋的抚民之策。”
“不久前更是带着试科举举子亲自下田垦荒,以昭示对农桑之重。”
“然则除了洪武四年,陛下令制黄册和户帖时,对举国上下所有耕地进行了一次粗略的统计和清丈外,至今十年,未曾再查。”
“如今大明的耕地究竟有多少?”
“每年的赋税应征几何?”
“全都是根据各省府,县衙上报的鱼鳞图进行对照统计,但其中有无缺漏,有无上下其手,有无以好充次,朝廷根本无从得知。”
“老臣以为。”
“时隔多年,这下的田亩应当好生清丈一遍了,不定,抄上几家隐匿田亩的大户,陛下令太子殿下筹备的军粮,不得便全不费工夫了呢。
当着朝堂百官的面。
李善长黑着一张老脸,全然不顾及身后百官那逐渐诧异甚至惶恐起来的面孔,一语直指下士族和乡绅的“蛋糕”。
就连他老李的门生故吏,在听到老李头直指清丈田亩的算盘时。
一个个的肝胆都在发颤。
他们躲闪着朝廷其他官员投来的吃人目光。
心中暗暗叫苦。
这还是他们曾经那个八面玲珑,进退有据的授业恩府吗?
清丈田亩的事儿。
是他们一届臣子该提的事儿吗?
且不结果如何,会不会被朝廷接纳执行,提出这个想法的人,首先就自绝于士林了。
甭管是满朝文武,还是江南士绅。
哪个家里没有几百上千亩地,作为子孙后代的基业和生存保障。
这可是下读书人和朝廷官员的主要来源。
一旦全国上下要清丈田亩。
别这些官员士绅。
就连淮西的这帮勋贵们,都有可能跳到他们恩府的对立面。
要不是他们这些门生故吏因为师徒和知遇之恩的关系,不能和自己的恩府唱对台。
他们这会都有心跳反了。
恩府有国公俸禄,还是皇亲国戚,一家吃喝不愁。
可他们没有啊。
清丈田亩这种无差别的杀伤,肯定不会因为他们是你擅长的门生故吏就对他们网开一面。
况且明明应该是当朝皇帝提出的事。
他们这些官员只需同气连枝,与下乡绅士族同仇敌忾,阳奉阴违,统一战线,对抗暴政,就算是老朱当朝也得多斟酌斟酌。
为了一些以别的方法也能调集,筹措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