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楠文学网

楠楠文学网>东坡事类 > 第七十七章 密州出猎催生了江城子的豪放(第2页)

第七十七章 密州出猎催生了江城子的豪放(第2页)

当时的韩大人怒批道,苏轼腹中藏有古今之学,其文章高过当今的时代(文章高于时),在上书中又敢于言说朝廷的得失,所以老臣才举荐苏轼为谏官的。没成想,朝廷没有恩准也就罢了,还有歹人借机诬陷,使得苏轼反倒因我而受到连累。如今,为了赎回苏轼被诬罔之罪过,老夫特乞求致仕(恼了,不干了)!

这一幕幕的往日恩情,令苏轼终生难忘,追昔抚今的他,含泪为恩公韩大人写下了一篇沉痛的祭文。

这一时期,苏轼的祭文超多,但总算是都还上了这些文债。

此时,刘攽从曹州寄诗来,时刘攽正知曹州。刚到任时曹州境内盗贼猖獗,虽用重典而不能禁,刘攽到任后,执政愈加宽平,盗贼遂渐次衰息。

李常也自湖州寄诗来,对于这位湖州知州、黄庭坚的二舅李常(字公择),苏轼时常引以为知己兼诗友。我们常说,酒逢知己千杯少,也许“诗逢知己千首少”也是成立的吧,苏轼接到老李的诗作后,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连作了两首和诗。

我们知道,苏轼一旦面对知己,嘴上就没有了遮拦,祸患往往就在不经意间发生了。

“白发相望两故人,眼看时事几番新。”后被反动派指为讥讽朝廷近日频颁新法,事尤其多也。“何人劝我此间来,弦管生衣甑有埃。绿蚁濡唇无百斛,蝗虫扑面已三回。磨刀入谷追穷寇,洒涕循城拾弃孩。”被指讥讽朝廷削减公使钱太甚,造酒不得超过百石,致使弦管生衣,酒甑上布满尘埃,还有盗贼不绝、蝗虫肆虐、弃婴遍地,乱象都是推行新法惹的祸。

();()  这还不算完。

常山庙修成之际,苏轼作了祝文,到常山还了愿。就在祭常山回来的路上,苏轼与同僚会猎于铁沟。

经过苏轼近一年的努力,“蝗旱相仍”的灾情基本杜绝,“盗贼渐炽”的局面也大为改观,自己治下的密州正呈现出几年来少有的稳定富庶的局面。他在为自己治国理政才能窃喜的同时,也更加迫切希望得到朝廷的肯定。

而且就在不久前,保守派在与变法派的较量中小胜了一把,变法派的二号人物——时任参知政事的吕惠卿被正式罢相,更为重要的还有知制诰陈襄向神宗再次举荐司马光、苏轼等三十三人。看到自己治理密州成果初现,还看到目前的政治形势似乎正沿着有利于保守派的方向发展。苏轼此时的心情如乌云缝隙中透出的些许阳光,以前深埋在心底的不能想、不敢想的念头得以迸发。

此时的苏轼,比任何一个时期都渴望得到朝廷的召唤,渴望处在更高、更宽、更广的平台上,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其豪情满怀于胸、狂喜溢于言表。

于是,就在这秋高气爽、红叶满山的秋冬之际,苏轼兴致勃勃地赋下七律一首。

“乙卯冬,祭常山回,与同官习射放鹰作。”这是苏轼在诗前序中所言,这本是一首借狩猎来抒发自己渴望驰骋疆场、为国效力的豪情壮志与激越情怀之诗,但这首题于本州小厅上的“圣明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句,也被指为有讥讽之意。

不过,从文学的角度来讲,这次狩猎的最大福利,乃是苏轼给我们留下了那首著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作这首词,苏轼作为豪放派的代表,对词体、词风和词境进行了改革,打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樊笼,使词也能成为豪放不羁、气象恢弘而无所拘束的作品,真正意义上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在词的创作与发展上都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的第一首豪放词,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就连苏轼自己后来也因这首词有别于传统风格而颇为得意,曾说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

当然,在诗中苏轼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射虎,而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及渴望报效朝廷的豪情壮志。但天不随人愿,在随后的日子里,变法派虽偶有折戟,保守派虽略获小胜,但在进退腾挪间,变法派总能左右朝堂的局势,这也就不难理解苏轼虽屡经举荐,但总也无功而返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