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楠文学网

楠楠文学网>穿越遇李白 乐从心来 > 第七章 莫愁前路无知己(第2页)

第七章 莫愁前路无知己(第2页)

年,安史之乱爆。骁勇善战的突厥人哥舒翰是当时政坛的明星,是唐玄宗极为倚重的名将。他看出高适不仅仅是个诗人,更是一个胸怀大志的战士,就把他作为重要的军中幕僚,任命他为左骁卫兵曹参军掌书记——作战参谋。

后来,哥舒翰在安史之乱的潼关战役中战败被俘,导致唐玄宗出逃四川,但高适做出了他的正确选择。他星夜兼程、快马疾驰追上唐玄宗,为皇上分析潼关失守的原因和教训。唐玄宗对他的军事谋略刮目相看,当即提拔他为侍御史(朝廷纪检官员),随后又将他升为谏议大夫(向朝廷提意见和建议的官员)。

几个月后,高适跟着唐玄宗逃到了成都。唐玄宗打算让自己的皇子分镇各地,各自为战。高适反复劝说这绝对不可以,唐玄宗不听。诏令下达,在江南地区的永王李璘开始招募军队。

然而,永王李璘招募军队之后,并未直接迎敌,而是在江南逡巡不前。同时,永王李璘还聘请了在庐山闲居的李白担任军队的书记官。

这引起了刚刚登基的李亨的怀疑。在刚刚登基的唐肃宗看来,这是严重挑战自己权力的行为,于是命淮南节度使前去征讨,而这时的淮南节度使正是高适。高适与淮南西道节度使、江东节度使并肩作战,不到一年便剿灭了永王的叛军,立下赫赫战功。

高适打败了永王李璘,那个在十二年前就已经名动天下的李白、那个十二年前跟自己在梁园同游的李白,却成了自己的阶下囚。

旷达的高适也有被人诟病之处,就是此时。站错队的李白想要战功赫赫的朋友高适拉自己一把,但高适此时选择了沉默。

其实,高适的沉默其实很好理解。李白风光时写了那么多赠友人的诗,结果在狱中才想起来赠高适个诗,他们并非如何深交,没有必要为了救李白搭上自己来之不易的仕途,这仕途并非是为皇帝写几慷慨激昂的边塞诗就得到的,而是一刀一枪拼来的,高适只能这样做。

就在高适跟永王李璘作战的同时,数百里之外的睢阳(今河南商丘)也正在上演着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睢阳之战。当时,战争已经进入了最为残酷的阶段,城内已经开始出现了吃人的情况。恰恰,高适的家就在睢阳,高适在此居住了二十五年,亲朋故旧无数,自己也曾为睢阳太守张九皋荐举出仕。

由于需要处理永王李璘的事务,高适写信给离睢阳最近的临淮节度使贺兰进明,请求他迅支援睢阳。在《旧唐书·高适传》里,这封信被认为是高适的代表作之一。然而,这一切并没有什么用。事实上,就在高适写信前,睢阳守将张巡就派出了他的手下南霁云到贺兰进明处求援,贺兰进明对支援的事情充耳不闻。

高适征讨完永王李璘之后,唐肃宗命令张镐为河南节度使,统领浙东节度使李希言、浙西司空袭礼、淮南节度使高适、青州节度使邓景山驰援睢阳。为赢得时间,张镐急令距睢阳最近的濠州太守闾丘晓率先出兵救援,结果闾丘晓畏缩不前,在睢阳城破的第三天才出,这时的睢阳早已是一片死城。后来,在张镐的统领下,唐军大败叛军,重新夺回睢阳。

就在离家乡最近的地方,高适看到了故园残破、亲旧凋零。

同样让高适揪心的是,同样几乎就在自己的眼前,他的另一个好友,仕途上屡屡不顺的王昌龄在不久前路经亳州,“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就是写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千古名诗的王昌龄,不能不令人扼腕叹息!

从公元年到公元年,高适先是从一个普通从八品的幕府掌书记一跃为左拾遗、监察御史,而后升为正五品的谏议大夫,之后又变成了执掌一方军政大权的节度使。这三年的军功和紧跟皇帝的表现,也成为高适日后封侯进而得谥“忠”的资本。这三年,是高适仕途上最辉煌的一段时间。

但同样在这三年,高适也经历了人生中最悲情的另一面:自己的上司、一代名将哥舒翰惨败;一位好友“投敌”,一位好友入狱,另一位好友遇害;在自己的眼前,故乡毁灭,亲旧横死。

仕途辉煌,生离死别,这就是那三年中的高适。

在高适这里,楼上徘徊的月也沾染了雄气,不再阴柔。

你看: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还有一双胞胎诗:

胡人吹笛戍楼间,楼上萧条海月闲。

借问落梅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

再看:

夏云满郊甸,明月照河洲。

莫恨征途远,东看漳水流。

再看:

酒筵暮散明月上,枥马长鸣春风起。

一生称意能几人,今日从

君问终始。

还有《塞下曲》中的这一句:

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

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

(未完待续,随时补充修改)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