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楠文学网

楠楠文学网>穿越遇李白作文 > 第六章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第3页)

第六章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第3页)

此时,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

被俘的还有大诗人王维。他们被严加看管,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

尽管个人遭遇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寇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的诗,表达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在叛军据守的长安,杜甫困在那里已逾半载。肃宗至德二载(年)三月,时值暮春,触景伤怀,杜甫创作了历代传诵的五律诗《春望》。

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

至德二载(年)四月,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北方,杜甫听说后,冒险从城西金光

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今陕西宝鸡)投奔肃宗。五月,杜甫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不料,杜甫很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

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

后来,杜甫经宰相张镐力救而得释放。但“帝自是不甚省录”,从此之后,肃宗对杜甫不再重用。

这年九月,长安收复。十一月,杜甫回到长安,仍任左拾遗。

杜甫虽忠于职守,但终因受房琯案牵连,于乾元元年(年)六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

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之战爆,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就这样,两个儿子战死、家中只剩老翁和幼孙的老妪自己应征而去。

何其无奈、何其荒唐!这就是乱世“黎元”的悲惨世界,对此,杜甫无能为力,只能奋笔直书。

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o多。

(四)

“雨降不濡物,良田起黄埃。飞鸟苦热死,池鱼涸其泥。”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

国难中的黎元,真是苦海无边!乾元二年(年)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

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出走。

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成都府尹兼御史大夫、充剑南节度使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也称“浣花草堂”。

杜甫漂泊的生活终于告一段落。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好不容易在成都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上元二年(公元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茅屋破败,饥儿老妻,彻夜难眠,联想到战乱以来的民生多艰,杜甫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严武的父亲严挺之与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意气相投的故交,因此,严武虽然比杜甫小岁,依然视杜甫为小。

严武上表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做了严武的参谋,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杜甫对此深表感谢,先后为严武创作过二十余诗歌,严武也由此成为杜甫除李白和高适外的第三个知音。

公元年春,剑南节度使府衙大门口,官吏们神色严峻,整装待。剑南节度使酒气熏天,在内室边披挂边骂骂咧咧:“杜二!章彝!我今日不杀你们,誓不为人!”

他跨出内室时,冠帽不可思议地数次被门帘钩落在地。侍卫们趁势劝阻他暂熄雷霆之怒,同时飞奔禀告其母裴氏。

裴氏闻讯大惊,及时赶到,阻止住了儿子的鲁莽行为。

那位险些被杀的“杜二”就是杜甫,杀气腾腾的节度使,便是杜甫的好友严武。

杜甫视严武为知音,但大权在握、暴戾恣睢的严武,并未对杜甫投桃报李,而是居高临下以近乎施舍的态度与杜甫交往。他仅有一次尊称其“杜拾遗”,平时人前人后直接喊他“杜二(杜甫行二)”。后来,杜甫对严武也针锋相对。久而久之,两人一度矛盾尖锐。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