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楠文学网

楠楠文学网>重生香江新世纪 > 16 乙种公函(第1页)

16 乙种公函(第1页)

12月24日,平安夜。

上午打完斗地主后,下午陈志文回到了家里,虽然不在乎这个西方的圣诞节,但偏偏香港还定了2天的假日,多年来家人聚集也形成了习惯,当然,更欢喜的自然还是过年。

不过,当物资丰富的时候,每一天就都是过年,也就对节日没什么兴趣了,在后世的内地也一样如此。

今天,陈天福与吴秀玲让菲佣回家休息,自己二人亲自动手做起了晚餐,陈志文原本准备上楼睡觉,上午有点累了,下午自然想休息,但却被吴秀玲硬是叫了起来,让他打起了下手,最终,陈志文找了一个不错的岗位,做肉圆。

肉圆不是纯肉,而是糯米与肉混起来,然后包成球的形状,之后再放入油锅之中油炸至表面金黄,围起来贼香,陈志文不由得便做肉圆,一边拿着筷子从旁边炸好的碗中捡着肉圆吃,结果不知不觉就吃了十几个。

“你少吃一点,待会晚饭吃不下了。”吴秀玲连忙把炸好的肉圆拿开,结果陈天福也偷吃了起来,又被说了一顿。

在厨房忙了两个小时,一桌丰盛的饭菜成功出炉,天也差不多黑了起来。

也没有什么仪式,三人就吃了起来,还好没有那最难吃的火鸡。

“人太少了点,儿子。”吴秀玲一边吃饭,一边暗搓搓的说道:“你什么时候带个女朋友回来?”

“着什么急,我现在还年轻,事业第一。”陈志文连忙以“事业”为先,压住话题,这真是老生常谈了,每次回来都要被追问,前世也是一样,这一世还是这样。

“你谈個女朋友,很影响事业吗?”吴秀玲哼哼的说道:“你的事业也算成功了,我们陈家现在也算有点小名气了,这晚饭居然只有三个人吃。”

陈天福显然没当回事,自己吃自己的,他可不想管这个。

陈志文也不理,他很想说嫌人少为什么前几年合法的时候不让老爹娶个“小”,但想一想还是算了。

吃着估摸着有一斤的螃蟹,也不知道从哪来的,味道很好,这类食物最受富豪喜欢,吃起来很爽,但真正吃下去的又不多,可以很好的满足味觉需求,又不会让人变胖,更不会有糖尿病的风险。

();()  在闲聊中结束晚饭,陈志文与陈天福看着TVB里的新闻,新闻之中最主要的话题自然还是经济,即介绍了全球石油市场的情况,又介绍了香港地产的价格波动等等。

“爸,你最近的楼盘怎么样了?”陈志文随口问道,之前陈天福有几个楼盘在建,后来地价暴跌后,陈志文给了他800万资金进行周转。

“房子建起来了,但是不好卖,很多人还在观望。”陈天福也随意的回答道,有了足够资金,房子即使卖不出去,也不担心会出问题。

陈志文说道:“要不房子抵给我吧,我准备在那附近组建工厂了,正好给员工一些住的地方。”

之前陈志文特意购置了几块工业用地,然后兴建12层工业写字楼,这三栋写字楼加起来一共80万尺(8万平方米左右),也会是他工业的起始点,而这工业楼选址的时候,也特意离他老爸楼盘近的地方挑的。

“给你不是问题,你觉得香港的工业还有很大发展空间?”陈天福问道。

“当然,老爸,你如果还有一点资金,我建议你可以直接屯工业地产,成本低,可以收购很多。”陈志文笑着说道。

70年代,香港的工业开始没落,但因为全球市场的高速扩大,增量市场快速扩大的情况下,即使香港工业在亚洲的比率越来越低,但总额度还是越来越高。

整个香港还能吃10年的红利,而工业地产在未来几年的涨幅还会超过住宅与商业写字楼,只是盘子太小了,大一点的地产公司即使投资了也不会全力投入。

陈天福想了想说道:“行,我明天去考察一下。”

陈志文又想了想说道:“爸,乙种公函换地证你应该知道吧?”

“知道,你也看好这个?”陈天福问道,儿子说到这个,自然应该是看好它了。

陈志文点点头说道:“对,我想囤一些,不过我就不出面收购了,老爸你认识行业内的人,就替我收购吧,有多少要多少。”

乙种公函换地证,这玩意最早出现在50年代末,当时的香港因为天气原因出现大量暴雨,港府为了长久发展,不得不进行大量的土地改造,以保证洪水能够及时排出,同时也可以进行一定的蓄水,要不然,香港就是一会洪水一会缺水,供水的不稳定,对经济很不好,也影响港府以及英国财团的收入。

();()  但这么大的土地工程需要大量的拆迁,也需要非常多的资金,要知道治水工程本身就很耗钱,港府没有足够的现金,就推出了“乙种公函换地证”。

港府根据拆迁房子的面积按照比例颁发了对应面积的“换地证”,任何人只要持有这本证书,就可以按照比率向政府兑换土地。

“乙种公函换地证书”有着一定的优先权,这是政府当初的承诺,哪怕港府拍卖的土地,只要在规定的范围内,不管其他人开什么价格,港府必须按照当初的合同将地给拥有优先权之人。只不过这种优先的特权,不被大部分人重视。

在当时那个时代,九龙半岛正在嗷嗷待哺准备开发,新界的土地根本就是一文不值,送给地产开发商,人家都未必会看上一眼,当时政府的想法:伱们这些拿了换地证的人,只要在规定的可居住地区,就可以兑换对应的面积,反正新界其他地方空处多得是,你们想怎么选都行。

只是地产市场长期看人口,当香港不停的吸收北边来的高素质移民时,对地产的需求就不可能停止,而九龙半岛有个致命缺陷,那就是因为航空管制的因素,不能建高楼,加上在机场附近发展商业经济,真的不是一个好选择。

于是,有未来眼光的大佬们很早就开始布局了,如李兆基,早在70年代初期,就开始大量收购“乙种公函换地证书”,这是他很早以前就判断了新界是港府必然重点开发的地段。

这种早期的远见,也为后来李兆基的崛起打好了基础,到了90年代,凭借着换地证书,李兆基拿下了大量新界的优质地皮,成本方面低的令人发指,每年从住宅地产都能获得数十亿港元的净利润,后续凭借着这些利润,李兆基建起了香港最高的大厦IFC(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一年的租金不低于香港第一大商场海港城。

同样有眼光的,还有南丰集团的董事长陈庭耀,早在60年代,就开始收购换地证书,凭借着这笔投资,到了21世纪,陈家的家族财富就高达千亿港元。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