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新做的炭还在村子里,没有送上来。
看着外面还有许多的人,杨凌想着这销路一旦打开,那便要扩大生产力了。
送走了那些没有买到炭的人,杨凌便与苏武商量如何扩大生产力。
只是这扩大生产力,还不能盲目的一直扩张,因为他们做的是高端炭。
只有一直维持在供不应求的状态下,才能让炭的价格一直稳定不降。
最终几人商定出了一个方案,店铺每日出售两千斤,每人限购一百斤。
一百斤的炭用不了几日便会烧完的,如此这些人便会经常来买。
店铺一直维持在有生意的状态下,才可以源源不断的吸引顾客。
至于这产量,杨凌想的是把苏齐一家拉进来,一起做。
这样人多了便可以分工,有人去收橘子皮等香料,有人去收木材。
再多扩建几个土窑。
如此产量也就上来了。
对于杨凌让苏齐加入进来,苏武和李氏倒也没说什么。
对于苏齐的人品,杨凌觉得还是可以的。
再加上李翠翠和苏嫣关系比较好。
有李氏坐镇居中调停,整个流水线应该可以稳定的运转起来。
商定了这些事情,杨凌便集中精力准备县试了。
二月初三。
县试的日子。
而此刻的县尊大人正在京中焦急的等待着吏部的考察结果。
这一年他在任的时候,并没有什么大事生,全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硬着头皮写了好久,才写出那么一封文书,递了上去,也不知道结果如何。
他在任上已经待了十年了,眼看就要奔四了,却还是个小县令。
当初不少与他一同中榜的进士有的早已成了知州,更有甚者入了翰林,成为太子讲学。
却只有他在这宝应县一待就是十年。
这十年来,他也做了一些事情,宝应县在他的治理下。
也算安稳,没有出过什么大的岔子。
但就是这种平平无奇的官员,才会被吏部遗忘。
最先应对吏部侍郎的是各地的知府,而后才到其下的知州,知县。
左都御史胡先,翻看着呈交上来的文书。
大多都是一些兴建设施,教化育人等等,也没有什么新鲜事。
待看到王涣的文书时,忽然被这个名字给吸引了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