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扪心自问,嬴政从不觉得自己是个气量狭小易爆易怒的帝王。
当水工郑国表面帮助秦国修筑郑国渠,实则是为了其母国韩国而削弱秦国的人力物力时,当各国客卿细作为他们的母国在秦国左右奔走刺探秦国军政之际,深感背叛的他为维护秦国的长治久安,下了逐客令。
可尽管被辜负,被背叛,当李斯上书《谏逐客令》且言之有物之际,他依旧可以认真反思自己决议的正确性,且在意识到自己的决定并不正确之时收回成命。
明辨是非,广开言路,这对于一个帝王来讲是多么可贵的品质。
然后他的这种品质遭到了博士儒生们的无情嘲弄——
他一统六国是暴虐。
他赏罚有度是不近人情。
他书同文车同轨是扼杀诸国文明。
——总之他做什么都是错的。
儒生第一次在章台殿大放厥词时,刚被他拜为国尉的屠睢气得拍案而起,一张黑脸涨成猪肝色,提剑便去杀儒生,若不是蒙恬兄弟俩拦着,只怕屠睢顷刻间便能让儒生血流成河。
他倒没有屠睢那么气。
倒不是因为他脾气好,而是觉得不值当。
一个是研究书的,一个研究九州天下的,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有分歧误会很正常。
如果儒生能把天下大势琢磨得比他更透彻,那么横扫六合尊始皇帝的人未必是他嬴政。
隔行如隔山,儒生们的话听听就算,不必往心里去。
他把儒生们封为博士,束之高阁。
九州一统,招揽人心的面子活要做得足足的。
然而讽刺的是孔子的“小人畏威不畏德”这句话在他弟子身上也适用。
这些博士们拿着他给的六百石俸禄,嘴里依旧没有他一句好话,闲着没事便来寻处理政务累得精疲力尽的他,然后逮着他一顿嘲讽。
苛政,不仁。
喜奢华,好音律,穷兵黩武,大兴土木。
总之那些出现在暴君或者亡国之君身上的词汇总能被儒生按在他身上,然后再一唱三叹劝他悬崖勒马,做个明君仁君。
这就很有意思了。
他是明君还是暴君,岂是吃着他的俸禄然后骂他暴君昏君亡国之君的儒生来评价的?
于是他果断废黜谥号,从此以后不许臣议君,子议父。
儒生们气得跳脚。
但那跟他有什么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