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巡抚问:“好!你将如何迎敌,守军如何配合?”
刘十三说:“找四名兵丁帮我扶着这四面盾牌。”旁边立刻过来四个身强力壮的士兵,按刘十三的要求,在城墙的矮墙上,横向摆放好四个一米长的盾牌(简陋的城墙,不是随处都有箭垛)。矮墙的高度可以站立射击,每两面盾牌之间有半尺的空档,中间是机枪的射击位置,四个狙击手,每人一支带瞄准镜的半自动机枪,最左边是刘十三的指挥位置,两名掷弹兵,在他们后边,操作两门掷弹筒,身边两箱炮弹,五箱手榴弹,余下的三人协助掷弹筒发射和投掷手榴弹。特种兵都是多面手,各种武器都能使用。
刘十三说:“王大人,我把抢夺城门的鞑子分为四种:一,鞑子军官、或者特别重要的鞑子,这种人是主要的打击对象,王大人需要指派一个熟悉这方面情况的人,站在他们旁边指点,我们是第一次和鞑子作战,不能识别这些人。”
幕僚忍不住问:“指点的都能打中吗?”
刘十三答道:“八九不离十。”
幕僚心想,这个话说大了。但是刘十三却是留了余地的,步枪的有效射程1500多米,300米内狙击手是保证百发百中的。
“第二种,五十步(大约80米)以外的,由我们打。王大人的兵丁不必动手,你们的大炮不能开炮。因为,大炮打不准,城下敌我双方混战,可能伤自己人,炮火的烟雾,也影响我们的视线。”
“第三种,进入五十步以内的鞑子,守城的兵丁要用弓箭、火铳射击。协助守卫城门。”
“第四种,个别进了城门的,我安排了两个士兵,守在那里,由他们处理。”
刘十三说:“王大人,现在可以开城门了。”
王元雅说:“给赵将军回报,我接应他进城,城门已经打开。”刘十三拿过纸笔,写下这段话,交给王大人签发。然后交给通信兵。
城外明军的队伍已经渐渐接近城墙。他们后面的战车也在缓缓后退。只见城门慢慢打开了。已经有零散的明军士兵进城,其中就有负责联系的士兵,来到王元雅面前讲述情况。
应该说关宁军的军纪还是好的,并没有看到蜂拥抢夺入城的情况。而是在城外列队防守。
后金的鞑子兵一看城门开了,零散的、小队的鞑子骑兵策马冲过来抢夺城门,远处大队的鞑子也有调动。王元雅大急,但是也懂得战场上不能瞎指挥。鞑子兵的距离大约还有两里(1000米),半自动机枪开火了。1000米已经是半自动的最佳射程,“砰!砰!”的节奏很有规律,这些零散的鞑子也就二三十人,四支枪的十发弹仓还没打完,这些人就一个没剩了,只有没受伤的空战马,在乱跑嘶鸣。王元雅渐渐的也习惯了,没见过的东西太多了。大明朝本就有连发火铳,只是个头大,射程,准头都比不上眼前的这个火铳,王元雅的心放下了。
读者不要奇怪,大明朝有类似于机枪的连发火铳,不信到互联网上查一查。只是由于封建思想禁锢了中国的科技发展,很多好东西都没有充分应用,也就失传了。
赵率教的大队明军的队列缓慢撤退,距离城墙还有两里(1000米)。他们后面的后金军大队人马也看到了打开的城门,于是不顾战车上强劲的火力,从侧面强行突破。大队的鞑子兵在黄色旗帜的指引下快速绕过明军的队伍,从明军大队的侧边向城门冲来,战车中的火力也发挥到最大,枪炮齐鸣。鞑子兵成批的倒下去,但是,幸存者没有丝毫的犹豫,继续疯狂冲向城门,危急出现了。终于有一百多骑绕过了明军冲到了城下,刘十三看到这个情况,也惊得满头大汗,他知道,他不能表现出惊慌,他鼓励着身边的战士:“沉住气,不许放空枪。”特务都是经过特别的训练,枪法都很出色。
“换散弹!掷弹筒准备”刘十三下了新的命令。半自动的散弹是每颗子弹三发弹丸,但是射程近,只有250米的射程。更换散弹的步枪就相当于冲锋枪了。但是掷弹筒的榴散弹就没有办法发射了。在城墙上,居高临下,前文说过,掷弹筒最小也要有30度的发射角。完全平射、朝下射击都是不行的。如果勉强把榴散弹当做标准弹发射,散钢珠靠自由落体的动能打击敌人,它的力度是不够的。
机枪、掷弹筒全部开火,鞑子兵也一批一批的倒下,已经到了一百米之内,鞑子兵张弓搭箭,开始射箭了。城墙上的明军也开始放箭。鞑子的弓箭厉害,这么远的距离打得盾牌当当响。
站在狙击手身后的明军军官,指着一个盔甲上有白色装饰的鞑子,说:“那个骑红马向这边奔跑过来,盔甲上有白色饰物的是白甲兵。”话还没有说完,那个白甲兵的头就开了花。
“白甲兵不是穿白色盔甲,骑白马的吗?”
“那是误传,马匹颜色完全没有关系。盔甲分棉甲和铁甲,颜色按照所在旗,穿白色甲的属于正白旗或镶白旗,不一定是白甲兵。但各旗也不全按颜色,也有在正白旗穿黑色甲的、穿红甲的。白甲兵可以在胸前安装用白银打造的圆钉装饰物,这是精锐士兵的标志。”
“那红甲兵呢?”
“红甲兵的意思就是血染战袍,不一定穿什么颜色的盔甲。反正盔甲漂亮的一定有身份,找这样的打就错不了。”
“快指,还有哪个?”
“后面站在大旗下挥手大喊的,是个牛录额真。”
“不早说!”“碰!”的一声,那个牛录额真一头栽倒马下。只一会功夫,穿着鲜亮的,站在旗子下的,纷纷落马。那个军官直伸舌头,“这么准!这么远都能打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