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出了一位“千古一帝”李世民,是后世众多皇帝的楷模,众多百姓心里永远的白月光;一位“千古唯一”的女皇武曌,虽然在后世饱受争议,明显也有许多追崇者。还有高宗皇帝的“永徽之治”,明显也不差。
怎么突然到李隆基就变异的如此奇葩前半生“开元盛世”,后半生“安史之乱”,他是被鬼上身了吗
“朕如今急需人才,唯才是举,不但是寒门子弟,女子,你们世家的女子只要有能力,朕都需要”武曌对着哪怕是自己不顺眼的李唐宗亲也是同样的话,“这江山不仅是武周的江山,也是李唐的江山。朕未来的继承者同样有李唐的血脉,你们若是放任不管,日后下去见太宗皇帝如何回复”
这一句话,也是明确表明武曌对继承人的态度。
不会是武家人,一定是她与先帝李治的血脉。
一方面是武家人能力不足也不能服众,另一方面也是天幕上的李家皇帝虽然差,但是出了不少优秀的公主,让武曌大胆地把视线投向了公主们。
而这样明确的承诺,终于让李唐宗亲软化了态度。
第一次男女同考科举,糊名制与殿试加持下,三甲分别是一女二男,这一女,正是来自李唐宗亲,还是武曌特别不顺眼的李氏女。
武曌并不在意李氏女在朝堂之上宛如刺头,处处怼她,在她眼里,还没自己几个儿女让人头疼。
除了前三甲,前二十名中还有六名女子,有来自世家大族,也有来自小官小吏,还有来自医药世家,或者是民间乡里的猎户、农户、商户之家是的,出于天幕对商业的重视,武曌的科举也允许商户参加,但是为官者不得经商,做出了多方面的限制。
最后,这二十名男女
各自授官,共计7名女官通过与男子一样的糊名科举,正式进入朝堂,也宣布着武周朝的女子可以和男子一样,通过科举进入朝堂。
史武周武皇传记载
公元691年,武皇开新式科举,允许商户、女子等诸多前朝重重限制的学子参加科举。这一次科举,录取共计20人,13男7女,后世称呼7女为“科举七祖”
后,七女勇为人先,各有成就,在农耕、民生、商业经济、兵器研发、医药健康、大国外交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武皇也以知人善任被誉为“千古一帝”
后世的事情,此时的人自然还不知道。
当朝堂之上进行新的势力瓜分时,民间也多了许多新的文化娱乐。
比如最近最流行的通俗小说,就是大唐武皇传奇、武皇修仙路、武皇帝国;
而武周朝新出的武皇日报,不仅有时事政治,还有专门用于连载小说的专栏板块,十分受欢迎,以致于武皇日报越发越厚,以上三本流行通俗小说原本都是在日报上连载的,因为特别受欢迎,一完结就有商带着大笔通宝去找作者买全稿出。
百姓们开开心心着日报,听着说,得开的今朝有酒今朝醉“我管她皇帝老儿男的女的,我就故事,凑凑热闹。”
“就是,反正只要能让我吃饱饭,就是好皇帝。”
“好歹武皇能打赢外敌,咱普通老百姓也没遭受外人欺压,也没安史之乱那样的祸乱,我现在挺满意的。”
“说起安史之乱,那李隆基好像是武皇孙儿吧”想不开的现在就开始忧心忡忡,担心自己年老以后遇上战乱,或者自己儿孙辈遇上安史之乱。
“哎,我倒希望武皇长寿一些,能折腾出安史之乱的皇帝,就算前半生英明,但是万一呢谁敢去赌那个万一”
一句话说得众人连连点头。
老百姓承受风险的能力,比大家族小百倍千倍。
许多世家有“流水的皇帝铁打的世家”,从两汉到魏晋南北朝,从隋朝到唐朝,从安史之乱前到安史之乱后,家族起起落落,有聚有散,但是正因为是大家族,有藏垄断知识,有财富维持生计,有人才复兴家族,哪怕曾经败落,依然有起复的机会。
比如李世民的李家,除了后来自己认祖的老子李耳,明确可追溯的祖宗有南北朝时西魏的太尉李虎,还有北周时的御史大夫李昞,后来到隋朝被封为唐国公。李渊7岁就继承了唐国公爵位,本就是代代世袭的贵族。
还有那些鼎鼎大名的诗人,比如大小杜杜甫和杜牧,都来自“城南韦杜,去天五尺”的杜家;二者到了唐朝时虽然已经支流很远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但是祖宗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再往西汉时追溯可追溯到酷吏杜周。
杜甫祖上是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再结合二者父辈身居高官,就能出大唐时期文化人的主要阶层,大部分都来自上层。
还
有李世民的杨妃、武曌的母亲杨氏、李隆基时期的杨玉环,原本都是隋朝皇室杨氏的宗亲。
这些大家族哪怕是遭遇改朝换代的战乱都还能重新站在权力的巅峰,可是普通的小老百姓,一个家族几十口人已经算多,可能一次进村劫掠就能被杀光,还谈什么重新复起。
洛阳的百姓在担忧,更偏远的百姓已经开始付诸行动。
“闺女,你以前不是想学骑马练剑吗以后跟爹好好学。”沉默寡言的骑兵父亲特意花钱买了一匹健马,牵回家时,最调皮的小女儿一下子就窜过来围着马匹打转,还以为自己要费些口舌才能得到父亲许可,没想到父亲一句话反而让她惊喜到说不出话来了。
说完之后,父亲还着自家另外三个女儿“你们几个也是。”
即将嫁人的大女儿柔柔弱弱说道“爹,我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