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老老少少,都来观看。人们议论纷纷,啧啧称赞,无不称颂荷英大仁大义得了好报,同时又艳羡不已。
荷员外引领丁钦差来到荷英家院门前,只见那篱笆院门掩着。荷员外走近一看,篱笆门用一根小木棍别着,便大声向院子里呼喊:“荷姑,钦差大人来了……”荷员外喊了两遍也没听到有人应声,忙转身走到丁钦差跟前,战战兢兢地道:“钦差大人,荷姑不在家……”
丁钦差听了,不禁有些尴尬。
这时,看热闹的人群里,有一个小孩高声道:“我知道仙姑在哪里。”
荷员外忙转身对那小孩道:“你快去把荷姑叫来……”
丁钦差曾被荷英的大仁大义之举所感动,对她很是敬仰,觉得这样的大善之人理应受到人们的尊敬,不能像对待普通百姓那样,随意地呼来唤去。今日,自己又是奉旨赏赐,代表女王陛下而来,而陛下对她们又是那样的关心仁爱,以致为她们落泪不止。自己要为陛下昭告天下,彰显陛下的仁爱之怀。于是,不等那小孩应承,便阻止道:“荷员外,莫要这般,本钦差随这孩儿去见荷姑便是。”丁钦差受了人们感染,也称荷英为“荷姑”了。
众村人见丁钦差没有一点官架子,无不感动。
丁钦差跟随那小孩,徒步来到河堤,累得大口喘气,侍从与红县令见状,忙上来搀扶,丁钦差轻轻摇了摇手,道:“切莫搀我,今日之累,只是累我身一时,你若馋我,则会累我心一世。”红县令等听了,虽不太懂丁钦差话的意思,但也只好作罢。
丁钦差跟随引路的小孩走上河堤,沿河堤向东走了有二里路,前面引路的小孩用手一指河滩,道:“荷姑在那里。”
丁钦差沿小孩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左前方的河滩上有两个人,正弯着腰,挥舞着镢头,奋力地刨地。丁钦差感慨不已,停住脚步,整了整官衣,然后挺直腰板,庄重地向荷姑走去。
引路的小孩早已一蹦一跳地跑出了老远,边跑边向着荷英大声咋呼到:“仙姑,官府大人要见你——”
荷英母女正在开荒,听到有人喊,停住手抬头看,见河堤上人山人海,潮水一般向这奔来。荷英母女惊愕不已,手握着镢柄,怔怔地站在那里,不知所措。
红县令忙对荷英大声呼唤到:“荷姑,钦差大人奉旨赏赐你,快快来接旨。”
又有乡亲也止不住大声喊到:“仙姑,快过来接旨吧。”
荷英这才回过神来,慌得把镢头一扔,拽着女儿就往堤上跑。气喘吁吁地来到丁钦差跟前,“扑嗵”一声跪在地上,叩头道:“小民荷英,叩见钦差大人。”
丁钦差赶忙用双手搀扶起荷英,真诚地道:“荷姑快快请起。荷姑大仁大义,大慈大悲,乃我等之楷模,应受丁香一拜才是。”说着,躬身向荷英深深鞠躬。
红县令等众官员见此,也赶忙向荷英鞠躬行礼。
在场百姓无不被丁钦差感动,对丁钦差啧啧称赞,道丁钦差仁爱慈悲,爱民如子,是一个好官,大好官。
荷英被丁钦差及众官员一拜,惊得不知所措,一个劲地道:“这、这……”不知该说什么是好。
丁钦差拜完,直起身,整了整衣服,郑重其事的道:“荷英听旨。”
荷英赶忙俯伏在地,道:“小民荷英在。”
荷妮及众乡亲,也赶忙跪地伏身,不敢作声。顿时,整个大堤上,鸦雀无声。
丁钦差展开圣旨,一字一句地宣读道:“奉天承运,国王召曰:桃园县荷前村荷英,施仁义之心,行大义之举,救两人性命,功德无量,为我女儿国官民之楷模。朕为褒奖荷英之善举,特赏赐白银一千两,以示表彰。并号召天下百姓效仿之。钦此。”
荷英诚惶诚恐,慌忙叩头,道:“谢陛下恩典。祝我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荷英得到女王赏赐的消息不胫而走,成了人们街头巷尾,茶余饭后议论的话题,无不称赞、称颂,艳羡不已。人们一传十,十传百,又有能事者,添油加醋,直传得神乎其神。人们对荷英更加的敬仰,又经荷花“仙姑”“仙姑”的一叫,便传将开来,本村人无论尊长、还是老幼,都敬称她“仙姑”。而外村人,则加了她的姓,称她为“荷仙姑”。
桃园县乃至田黄州大小官员也自豪不已,每每讲起此事,都把荷英说成是“我们桃园县”,“我们田黄州”之人,引以为荣,引以为自豪与骄傲——这是后话,不表。
话说丁钦差回到京都城,向女王复旨。女王听后,惊讶的道:“荷英救的那两个木匠哪?你没有见到?”
丁府丞道:“回禀陛下,卑职问过荷姑,她说,那两个木匠,在年前就回西图国了。”
女王听了,怅然若失,情不自禁的道:“这都是天意,神灵惩我也。”不禁暗自神伤。
丁府丞走后,女王久久不能平静,内心充满了自责与懊悔。心想:看来他是真的生我气了。这也难怪,他九死一生,受尽苦难,我却没去安抚他那颗伤痛的心,叫谁能不生气?都怪我,一次又一次地错过了相见的机会。我对不-->>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